金法文苑你好,鲁迅

                            

有个想法在我心中酝酿了许久,却也让我迟疑再三。很想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但却担心自己浅薄的认知,稚嫩的文字,在先生犀利睿智的笔锋下显得更加滑稽粗陋。但今天,我还是鼓起勇气,提起笔来,写一写我心中的鲁迅。

最早接触先生的文章,应该是初中一年级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肥胖的黄蜂、被按住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烟雾的斑蝥,以及何首乌、覆盆子……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情景已经太久远了,如今回忆起来,就如同在播放一卷旧胶片,画面不甚清晰,布满噪点和雪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在读到这一段时,脑海中所勾勒出的画面。

《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插图

学生时代,先生的文章占据了语文课本的大片江山。然而,那时的我却最头疼学习先生的文章,半白话文的叙述方式、大量的通假字读起来生涩拗口不说,文意也十分的晦涩难懂,常常是两三节课下来,却仍不知道先生写了些什么,也并不十分理解何为“人血馒头”,又为何通篇写着“吃人”。更恼火的是,先生的文章经常需要背诵,甚至会在考试的时候抹掉几个关键词语默写填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先生的文章都是我学生时代的噩梦,更有人戏谑到中学生语文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以至于若干年后那种被“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这类的阅读理解题按在地上摩擦的痛苦至今仍记忆犹新。

课文插图

然而,先生的文章,就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钉子户”,你学或者不学,他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爱或者不爱,他仍在那里,不离不弃。

多年以后,偶然的际遇,让我再次读到先生的文章。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与当时觉得憎恶的事物再次重逢的时候,便会生出莫名的亲切感来。当我再次回头读先生的文章时,却由衷地想说一句“真香!”。先生的文章用典丰富,观点鞭辟入里,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譬如闰土、阿Q、祥林嫂、孔乙己……细细想来,这些人好像就在我们身边,几乎人人可以“对号入座”。至此,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仍然没有走出阿Q的未庄。

半年前,我斥“巨资”入手了一套《鲁迅全集》,本意是想作为今年的阅读重点,仔细品味,提升眼界格局。奈何自己文学知识储备实在有限,读起来仍然困难,故而进展十分缓慢。不同于“网红”畅销书,半天就可翻完一本,不用嚼亦不用品,权当看个热闹。然而,先生的书在阅读的时候却是需要时时停下来思考的,有些典故更是要对照注释才能读个一知半解,偶尔遇到生僻字还需翻翻字典才能识得并了解,当真是一个大工程。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有了得以深度思考和反省的机会。当我深陷低谷时,先生在《门外文谈》“即使目下还有点逆水行舟,也只好拉纤;顺水固然好得很,然而还是少不得把舵的。无论怎么看风看水,目的只是一个:向前。”鼓舞着我,即使身在沟渠也不要忘记仰望星河,不要让心中希望的火苗熄灭。

当我看到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千千万万个青年志愿者们挺身而出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先生在《热风-随感录》中所讲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韦素园

先生在回忆好友韦素园的时候评价韦素园是一个性格有些偏执,十分认真不会转圜的人“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着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好似在先生的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偏执、不懂得转圜,却又不甘沉默和视而不见,心中也不免涌起一阵酸楚,为韦素园亦为自己。

现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紧凑,吃饭有快餐,阅读有快餐文学,更甚者是被短视频和各种八卦头条充斥了闲暇时间,在精神被虚假地满足过后,袭来的是更加强烈的空虚感。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是要读点鲁迅的,让自己静下来,去体会先生“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情怀,用心去感受先生在百余年前的中国,发出的铿锵之声。于绝望中看见希望,是先生的文字最强大的力量,他是以燃烧的生命,给今天的我们以无穷的光与热,当我们遇到困苦和不幸的时候,先生文字间流动的智慧与勇气,会成为我们行走的参照,那些鲜活的思想像一只燃烧的灯火,照耀着不断探索新路的人们……

供稿:审监庭

图片:网络

原标题:《你好,鲁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enzia.com/fzcd/117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