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覆盆子"葛洪传说
多年前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大师兼医学家葛洪发现了覆盆子的药用价值。传说葛洪一生云游四方,拜识无数求仙炼丹的山林,曾在浙东大峡谷大洪山的学士坪修道养身,采药炼丹。现存有丹井、丹房等遗址。(民间传说丨葛洪炼丹学士坪)
葛洪在三四十岁时因过度操劳,得了“夜尿症”的毛病,起初只当是劳累,并不 出人意料的是,葛洪当晚“夜尿症”的状况有了大大地好转。翌日,他又去摘那果子吃,数日之后,夜尿症的状况竟不复存在。葛洪大喜,又在附近百姓中推广,几番试验之后,葛洪发现这野果堪称仙品,老年人食之能补益肝肾,成年人食之益肾固精,对肾虚遗尿、小便频数、早泄、女子阴气不足等等均有神奇的作用。
葛洪(公元~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
多年前出现"覆盆子"名字文字记载
据现有文字资料查证,“覆盆子”文字最早记载于魏晋时陶弘景(年~年)的《名医别录》里,“目录上品·卷第一,篇名覆盆子,内容:味甘,平,无毒。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五月采实。”
《名医别录》是覆盆子名字第一次出现地方,但并未说明名字的缘由,而且在第一券中列入上品(古代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但功效是"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
陶弘景(年~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聪明异常,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十五岁著《寻山志》。
《名医别录》,是药学著作。简称《别录》,3卷。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种新药物。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
多年前出现"覆盆子"名字缘由文字记载
覆盆子名字的缘由,最早出现在宋政和元年(年)的《本草衍义》中,“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如此取名也”。“服之当覆其溺器”其义后人有二种说法,一是说,服用覆盆子后,晚上尿盆也可翻覆过来放置不用了;二是说,服用覆盆子后,小便时可以打覆尿盆了。从“覆盆子”的字面意思来看,“覆”有翻覆、覆倒之意,“盆子”有尿盆之意,“覆盆子”即翻覆尿盆或覆倒尿盆之意,是强调药用功能的意思,这就是"覆盆子"名字的由来。
约年后(年)的明朝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书中记载:“子似覆盆之形,故名之。”此处的“覆盆”是指古代建筑物底座柱础,因形状相似而取名,李时珍的这种表述应该有点牵强,因为“覆盆子”的名字到李时珍时代,已经用了多年了,而且是作为一种上品药材使用了多年,覆盆子是有“覆”盆子的意思,意含药性效果好,而作为“药圣”的李时珍以建筑物底座柱础“覆盆”之形称之为“覆盆-子”,实在有所牵强。“覆盆子”的名字应该为“覆-盆子”而非“覆盆-子”。
覆盆(建筑物底座柱础)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柱础的一种发展形式,在唐宋时期最为常见。是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为枭线线脚,柱础呈盘状隆起,就像是倒置的盆,所以称为"覆盆"。
保国寺北宋时期的石质莲花覆盆柱础
晚清时拍摄的南京大报恩寺遗址,一名僧人站在巨大的覆盆旁边。
《本草衍义》,原名《本草广义》,北宋寇宗奭撰,刊于公元年(宋政和元年)。为药论性本草,共20卷。卷一至卷三为序例,论述本草起源、五味五气、摄养之道、治病八要、药物剂量、炮炙诸法、州土所宜、蓄药用药之法,以及单味药运用的若干典型医案等。卷四至卷二十为种药物的各论(《嘉佑本草》种和附录35种),参考有关文献及寇氏自己的辨药、用药经验,作进一步辨析与讨论。其内容涉及各种药物的名义、产地、形色、性状、采收、真伪鉴别、炮制、制剂、药性、功能、主治、禁忌等以及用药方法等方面,并结合具体病例阐明作者本人的观点,纠正前人的一些错误。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年。全书共多万字,载有药物种,收集医方个,绘制精美插图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大文豪笔下的“覆盆子”
“覆盆子”出现在大文豪笔下,最有名的有二处,一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覆盆子帖》,一是鲁迅笔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苏轼《覆盆子帖》书于元丰中(-年),行书,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帖云:“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这是苏东坡寓居黄州时,托县令杜孟坚之父杜道源为之送与黄岗县北一百多里外的岐亭镇陈季常的,因为陈季常为苏东坡采来了一些覆盆子。
苏东坡对覆盆子尤为钟爱。在黄州时,他写信给好友章质夫,也说到了覆盆子:“药方付徐令去,惟细辨。覆盆子若不真,即无效。前者路傍摘者,此土人谓之插,三四月花,五六月熟,其子酸甜可食,当阴干其子用之。今市人卖者,乃是花鸦莓,九月熟,与《本草》所说不同,不可妄用。想子已寄君猷矣”。这“四五月花,五六月熟”的小果子,便是覆盆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文中共出现了二处“覆盆子“,在描写百草园的文中写道:“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给无数的初中生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
《中国药典》中的掌叶覆盆子
年版《中国药典》目录(一部),种中药材和饮片品种中,覆盆子位列号。在种覆盆子中,掌叶覆盆子是唯一入选《中国药典》可入药的覆盆子。因叶子形似手掌(5叶或7叶)而得名掌叶覆盆子,又叫华东覆盆子。
《中国药典》中的入药覆盆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chingiiHu的干燥果实,并非鲜果。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除去梗、叶,置沸水中略烫或略蒸,取出,干燥。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缩尿。用于肾虚遗尿,小便频数,阳痿早泄,遗精滑精。
掌叶覆盆子主产于浙江等地。
掌叶覆盆子是唯一一种入选《中国药典》可入药的覆盆子,也是种覆盆子中经济价值与药用价值最高的一种,入药时全部采用干燥果实入药,一般在青转黄前采收,晒干生用,而熟果即红果一般作为水果生吃,即所谓的“青果入药,红果生吃”。
七叶掌叶覆盆子
掌叶覆盆子成熟果实是新型高营养的野生果品,富含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P、超氧化物歧化酶、天然抗癌物质(鞣化酸)、天然阿司匹林(水杨酸)及大量天然减肥物质覆盆子酮等,是具有抗衰老、保健、美容等功效的“新型第三代水果”,“黄金水果”。
五叶掌叶覆盆子
掌叶覆盆子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