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起源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一直作为帝王后宫独享的养生驻颜上品,作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素来拥有“中华瑰宝、国医精粹”之美誉。大师秦伯未谓之:“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并非单用于滋补,施用得当,同样可以有效治疗疾患。
为什么汤药无法代替膏方
一、多证兼顾,更适合多种慢性病患者膏方药味相对较多,针对多种疾病多重病机,某种程度上讲可以“面面俱到”,尤其适用于那些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平时的汤药一般十几二十味药,很难兼顾一个病人的多个疾病,而相比而言,膏方则可避免此弊。因而古语有云:“一勺膏滋,十汤药”。
二、口感好,没汤药那么苦涩膏方制作时可以加入饴糖(糖尿病患者可以用木糖醇)、蜂蜜、黄酒、大枣等具有调味功能的调味剂,吃起来比汤药好太多,更容易坚持。这对畏惧中药苦涩而不能坚持服药的人群来说,是一个福音。
三、方便携带,出差也能按时服用现在的膏方工艺很先进,可以包装成袋装、片装或罐装,方便随身携带,服用时只需要按时取出适量,温开水冲服甚至开袋即食,非常方便。
而且膏方浓缩后,每天只需1、2勺,量小又不占地方,就算出差、旅行外出,也能随身携带、按时服用。
四、性价比高,同等价位还能用名贵药一般而言,膏方的价格与同等疗程中药饮片价格基本相同或稍贵,而且可以用到阿胶、人参等平时在饮片中无法开出的昂贵好药。
以黄芪为例,汤药处方中每帖药黄芪开30克再正常不过,2个月量即克——而2个月膏方处方中,黄芪也就只用到-克,节省出来的克以上黄芪的药费,可以用来开红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名贵药材。
膏方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女性由于生理病理特点易致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平时工作、家务繁忙,无暇顾及自己身体,导致面色灰暗、月经不调、容易疲劳、经常感到腰酸背痛,甚至夜间难以入睡,体力不支,力不从心。中医认为,膏方可调补人的精、气、神,增强体力,既可以治疗疾病,又能调理体质,是冬令进补的不二之选。
1.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出现月经失调症状,如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减少、周期不规律、经期延长。2.围绝经期综合征:烘热汗出,失眠多梦,潮热面红,烦躁易怒,眩晕耳鸣,腰背酸痛,情志不宁,皮肤蚁行感等。3.孕前调理:调理亚健康状态(自觉疲乏,要求备孕);不孕症;复发性流产。对于先天或后天不足导致冲任、胞络发育不良或功能失调导致不孕或因感受外邪、久病失血、房事失节等损伤正气,而致的气血虚弱、脏腑功能衰弱所引起的不孕症,起到了补虚扶正,调和阴阳,养精种子之效。对于感受寒、湿、热邪,邪壅经络,瘀阻脉络,而致的邪实壅盛或因实致虚、虚实夹杂之不孕症,起到了攻补兼施,扶正祛邪,调和气血,调经种子之功。4.产后病:产后身痛,产后自汗,产后盗汗,产后心神不宁;伴失眠多梦,健忘,精神萎靡,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腰腿酸软,恶露色淡质稀等。5.带下病:一般通过门诊常规用药可缓解,但由于体虚、劳累、极易复发,故有“带下俱是湿”之说。可通过膏方健脾除湿、益肾培元、清热止带,以缓图治本。以痛经为例,简述膏方在临床上的应用
痛经有点小紧张
痛经是指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其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经血素亏,气血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使痛经发作。痛经多由宫颈管狭窄、子宫收缩过强、盆腔器质性病变、体质因素、精神因素、变态反应状态等原因所引起,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临床上以年轻女性多见,往往是素体气血不足,经期前后感受风冷寒湿,导致血瘀气滞,发为痛经之症,故以气血虚弱、寒凝血瘀为常见,妇科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膏方组成如下: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熟地、阿胶、党参、生黄芪、山药、山萸肉、丹参、益母草、川牛膝、鸡血藤、元胡、没药、吴茱萸、小茴香、生艾叶、炮姜、桂枝、仙灵脾、鹿角胶、菟丝子、覆盆子、香附、乌药、枳壳、木香、甘草、红糖等,按30剂剂量配药,诸药(阿胶、鹿角胶、红糖除外)加水浸泡2小时后,浓缩后加入烊化后的阿胶、鹿角胶,与红糖水一同收膏,瓶装密封,置入冰箱冷藏备用,。本经验方以桃红四物汤加阿胶养血和血,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活血散寒、祛瘀止痛,此膏方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全方散寒祛瘀,补益气血,调经止痛并举,临床上疗效满意。
膏方服用的注意事项
1、各种急性感染(如发热、腹泻、咽痛、感冒、咳嗽等)时,须缓解后再服用。
2、膏方药性多滋腻,难以消化,脾胃虚弱者,恐会“虚不受补”,故应先调理脾胃。
3、膏方含药量较高,不宜超剂量服用。
4、服药期间应注意合理饮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