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当花草树木枝繁叶茂的时候,人们开始忙碌准备种田时,家乡有一种能吃的果实悄悄地在花丛里、山坡上、大路边、田坎中开花结果。春天来了,“对嘴泡”也要熟了!儿时,我每年都会如期享受“对嘴泡”成熟得大餐。自幼,我是在乡亲们指引的“对嘴泡”里长大。
四川一些地方方言叫草丛里的果实为“泡”。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这个说法和写法是否正确,都是在中药覆盆子的别名中得出来的写法。
覆盆子有很多别名,分别叫种田红、黑刺莓、乌藨子、小托盘、山泡、竻藨子、马连果、马灵果等。其中的“山泡”和“种田红”比较接近家乡称覆盆子为“对嘴泡”。所以,我就用家乡方言“对嘴泡”这个写法来描述覆盆子了。
小时候,我并不知道“对嘴泡”是一种药材,更不知道它就是覆盆子。后来,我学习中医学后,才逐渐地了解到它就是有名的“富贵药”覆盆子。而我了解覆盆子,是从家乡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述病人服用覆盆子起到奇效的病例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村缺乏粮食,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而生病,病后“无药可医”,只好采食野果、野菜、草头木根等充饥。大都数年长的村民都知道这些经历,有的草药医生向我讲述过去这些中医药有名的故事。其中,“对嘴泡”不乏这样的故事。
据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某村民家的孩子小花从2岁开始患“尿床”病,几乎每夜遗尿,从而反复感冒,经久不愈。这样一直病到5岁半的那一年,正逢“对嘴泡”成熟季节,外公将枯瘦如柴的她带到家里去做客。看到小花的遭遇,外公听长辈们说“对嘴泡”可治遗尿,则带着小花每天上山摘“对嘴泡”服用试试。
年幼的小花感觉“对嘴泡”酸甜可口,每天都让外公带着去山上,边采摘边吃。在那“对嘴泡”成熟的季节里,小花连续吃了两个月的“对嘴泡”,她的身体逐渐康复,遗尿慢慢减轻,最终慢慢痊愈了。从此,“对嘴泡”治愈小花的遗尿病故事就这样一直传到现在。
村里有位张大爷患上一种怪病,每天早晨起床都会哈欠连天,有时要连续打哈欠达1小时左右。他四处求医,收效甚微。逐渐的,张大爷还伴有消瘦、怕冷、精神不振等症状,很多医生都说他“阳气不足”,治了很久就是药不投方,疗效不显。
有一年“对嘴泡”成熟时,张大爷因干农活在田间突然觉得很饿,他顺势看到了一片成熟的“对嘴泡”,立即上前“一饱为快”。那一夜,张大爷睡眠特别好。次日,习以为惯的晨起打哈欠似乎突然没了。张大爷突感蹊跷,左思右想,他认为是吃“对嘴泡”的作用,于是连续上山摘吃了1个月的“对嘴泡”。之后,他的打哈欠逐渐消失了,身体慢慢恢复如常。多年后,张大爷谈起他的这次“治病”经历,依然历历在目。以至于晚辈一直讲他的故事传到现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某一年,平时健康的李阿姨在大年三十因消化不好、熬夜而外感风寒,表现为咳嗽不止。随后请医生诊治了很久,时轻时重,最终导致久咳不止,甚至咳嗽伴尿溢出,尤以夜间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身体逐渐消瘦。一天夜里,李阿姨在一阵不间断的咳嗽声中突然睡着了。睡梦中,李阿姨感觉有位老头让她去山里摘一种红色果实来吃,李阿姨摘了果实吃后,顿时一身轻松,咳嗽全无。
清晨,伴随着一声声咳嗽,李阿姨醒了。躺在床上的她,百思不得其解“梦意”。她立即把这个梦跟家人讲了讲,家人觉得梦里的红色果实应该是对嘴泡,建议李阿姨上山摘吃试试。
那时,正当“对嘴泡”要成熟,李阿姨全家一并上山为她摘“梦果”,连续服用了很多天的对嘴泡后,李阿姨的咳嗽竟然奇迹般的痊愈了。
这些“对嘴泡”有趣的故事来自长辈或前辈草药医们的嘴里,他们不经意间讲述的这些故事让我认识了“对嘴泡”(覆盆子)。据《本草纲目》中记载,覆盆子性微温,味甘酸,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肾虚阳痿、遗精、遗尿、尿频以及肾不纳气,久咳不愈等病症。
叶林楠神不神看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