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总想吃点好吃的......
哪个节日、哪个节气该吃什么都记得比谁都清楚:
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腊八吃腊八粥,过冬吃馄饨……
就算是语文课上,也能对着课文里的美食直流口水——课本里都有哪些好吃的↓罗汉豆鲁迅《社戏》“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第一印象必须是罗汉豆好么?罗汉豆就是蚕豆。记不记得我们小时候在放学路上钻到蚕豆地里,挑嫩蚕豆剥了吃,其实明显带着青涩的味道,不知为什么那时候吃得津津有味。蚕豆,最喜欢的是煮了吃,加上蒜苗,清香甘甜。我用缝衣针线把蚕豆一颗颗地串了起来,丢在锅里一起煮了,等到煮熟了,拎着蚕豆项链,一颗一颗地揪下来吃。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那就是——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蚕豆了。茴香豆鲁迅《孔乙己》“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读到这段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想的就是平日里见到下酒那种五香蚕豆,有的还撒上细细的盐花,一碟豆子,一杯酒,喝得咂咂有声,有滋有味。后来一查,茴香豆跟五香蚕豆还是有些出入,用料主要是蚕豆、盐、茴香、桂皮等。茴香豆表皮起皱呈青黄色,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咸而透鲜——这是百度里的话,我大约猜到茴香豆是那种很有嚼劲的豆子。孔乙己在文中想跟孩子们科普“茴”字的四种写法却未能如愿,那份失落随着嘴里的茴香豆,大概也是愈嚼愈浓。桑葚和覆盆子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谁叫我是鲁迅先生的粉呢?还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清晰地记得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嘴巴里渗出水了。覆盆子我没见过,也没吃过,一百度,才知道像我们小时候常见的野草莓。倒是桑葚,我有发言权。我想起来外婆家老房子门前的大桑树,就是这一棵大桑树,仿佛栽种了好多年。每年麦子成熟的时节,满树的桑椹儿也便紫了,望去,一朵朵、一簇簇的紫莹莹,煞是好看,有馋嘴儿的鸟儿,早就迫不及待,三五成群地在树枝上啄食,不时有熟透的桑葚儿掉下来,地上一点一点的紫斑,惹得我和小表弟羡艳不已。我们拿来长长的竹竿,踮起脚尖,在树枝间啪啦啪啦地胡乱挥一阵,立刻,紫色的雨点噼噼啪啪地掉落下来,顾不得擦去桑葚儿上的泥灰,捡起就往嘴里送,不一会儿,嘴边一片乌紫,我和表弟两人互相指着对方的嘴巴,哈哈大笑。外公怕掉在地上的桑葚儿不干净,就取来一大张白色的塑料布,铺在桑树底下,他帮着打桑果,我们坐在塑料布上,吃着桑果,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来了,坐在塑料布上,吃着桑果。后来,每到立夏之前,水果店里总会摆上精心包装的桑葚,个儿大,紫得发黑,价格不菲,我买来一尝,看似成熟,其实酸涩,不好吃,便失望极了。所以,每到桑葚成熟的季节,我都会想起我的外公,那个对孩子们极其疼爱和呵护的老人。。。荔枝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如果要问我最爱的水果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荔枝!第一次吃荔枝,是在99年的夏天,正是快毕业的时节,我和杜荣梅童鞋常常在傍晚溜出校门,买上两斤荔枝,一斤五块,两斤十块。坐在羌溪河畔,剥着吃,边吃边说话。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荔枝和杜同学就代表着我的毕业季。从那以后,我觉得有荔枝的夏天更令人期待。那时奶奶患了眼疾,医院住院开刀,我去看望她,买了满满一方便袋荔枝带给她——我喜欢的,也想让她尝尝,她以前没吃过。奶奶吃了一个,连说“坏山芋味”,说不好吃,旁边的姑姑也说不好吃。我很失望。。。以后的每个夏天,我能从荔枝上市买到荔枝罢市,从二三十一斤买到八块一斤。日啖荔枝三十颗,不辞长作等鸟人。现在的荔枝品种越来越多,口味越来越好,于我来说,也算是幸事。花生许地山《落花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关于花生的记忆,就是上小学的时候,每当傍晚放学后,不管饿不饿,我和弟弟都是先到粮囤里抓一把生花生,把裤兜儿塞得满满当当,跟小伙伴们一边玩一边剥着吃。可以说,除了米棍、炒米糖、炒蚕豆之外,花生就是我们最好的零食,自家地里种的,不需要花钱,家里就有,而且很能垫肚子。花生的做法很多,盐水花生、炒花生米、用花生米烧汤等等。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是把带壳儿花生放在火堆里炸。冬天里,我们围在半明半暗的火堆旁烤火,然后从家里抓几把花生、拿几个山芋,一起丢进火堆里,不多时,便烤熟了。扒开烫烫的火堆,散开来的带着火星子的灰烬中,便看到烤得发黑的红薯和花生,我们顾不得烫,几根指头捻起花生剥了吃。在热气弥漫的熏腾里,花生也似乎更香更甜了。槐花槐花蜜尹黎《槐乡五月》“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大包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槐花见过,槐花蜜喝过,但是我没吃过槐花饭。不过,到了每年五月,我便盼着槐花开放。高大的槐树上,一团团一簇簇槐花开放了,白生生的,像落在绿叶间的雪。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槐花确实有一股醉人的香气,整个村里都沉浸在槐花香里了。小时候,外婆家所在的村子,种着一棵棵槐树,所以槐花很是常见。但回到十里甸,槐树就少见了。偶尔见到,我便会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欣喜万分。这篇课文是现在三年级小朋友学的,不是我小时候的课文,书上说槐花可以生吃,可以做槐花饭,写得那叫一个有食欲。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我还特意撸了一把槐花尝了尝,就像生吃蚕豆似的,槐花吃在嘴里的感觉也并不像书中写的那么好吃,也是一股子青涩味。我便想:作者在写文的时候浓浓的思乡之情作祟,也许夸大了。荠菜张洁《挖荠菜》“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得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养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荠菜,就是我们常说的“野菜”。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很有感触。春节前后,绿油油的麦田里会生出许多肥肥大大的荠菜,趁着还没开花,我和小伙伴们提着篮子拿着小锹去田里挖荠菜。每发现一棵,我都欣喜若狂。跟作者张洁相比,我们的童年不至于像她那么苦逼,吃的东西虽然不多,但荠菜绝对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荠菜,在我们父母的眼里,变成了一种调剂生活调节口味的食材:凉拌荠菜,把荠菜剁碎了跟肉糜混在一起做成馅儿,包圆子,包饺子,成了难得的美味。牡蛎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撬开牡蛎,递给了两位先生,再由他们传给两位太太。他们的吃法也很文雅,一方精致的手帕托着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着,免得弄脏了衣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喝了进去,蛎壳就扔在海里。这件文雅的事毫无疑问打动了我父亲的心。?这种高贵的食材高贵的吃法毫无疑问也打动了正在读这段课文的我。只是在我的生活范围里,牡蛎显得遥不可及,所以,我只能对着课文对着插图不住地咽口水。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牡蛎就是生蚝呀!当自己可以吃得上生蚝的时候,每次我都要点好多,仿佛用这样的方式来弥补初中课堂上想吃牡蛎而吃不着的遗憾。而跟猪子在一起吃烧烤时,他比我吃得还多,我以为他也是受这篇课文的影响,猪子道:哪是啊,吃这个大补!我看着猪子点了大腰子、烤生蚝、烤韭菜、烤大蒜头子……不禁恍然大悟。杨梅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我们小时候,常见的水果无非是苹果桔子梨子香蕉之类,而杨梅绝对是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高贵水果——在别人听过,在书上学过,在画册中看过,在电视里见过,就是没能亲尝。直到长大后,杨梅才不稀奇。去年从浙江回来的路上,刚好遇到一大片杨梅园,便买了好几篮回来。我极喜欢杨梅的这种酸中带甜的口感,一连吃了好多,还是吃不掉,于是我用杨梅做成了杨梅汁。做好的杨梅果汁色泽亮丽,玫红若陈年的红酒,冰镇之后更是酸酸甜甜,好喝得很。石榴佚名《石榴》“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小鸟儿爱吃石榴,我便买来好多石榴给他吃。我心想:光会吃不行啊,还得会观察会思考会描述啊!于是,我坐在桌子对面,不住地引导他观察体会:——你看这石榴是什么形状啊?像什么?——瞧,石榴籽一颗颗,晶莹剔透,好像玛瑙一般。。。——这石榴籽挨挨挤挤,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好像在说悄悄话呢。。。——石榴籽吃在嘴里什么味道?是不是酸溜溜甜津津的?。。。。。。小鸟儿只顾低着头,认真地吃着每一颗石榴,我拍案而起,断喝道:我都说了这么多了,你也说呀!小鸟儿愣住了,抓着一把石榴籽,定定地看着我,停顿三秒后,道:“甜!”我几欲气绝。小鸟儿又道:你到底让不让人吃啊?我顿时灰溜溜地坐下了。鱼汤陆定一《金色的鱼钩》“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课文感人至深,讲的是老班长为了照顾生病的红军战士,用缝衣针钓鱼做成鱼汤给他们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吃着病号们吃剩的鱼骨头,最后永远地倒在了草地里……张雪芳老师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讲得很是动情,声音一度哽咽,同学们也被感染了,我和好几个同学热泪盈眶。最后张老师请几个同学再把课文分小节朗读一遍,第一个同学站起来,平时成绩不大好,他张开就来,大声读道:金色的~鱼!钓!全班一片哗然,打破了张老师精心营造的悲壮气氛。不止是现代文,古诗里的美食也令人垂涎三尺。鲈鱼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河豚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实,关于课文里的美食,吃没吃到不要紧,好不好吃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当时读这一段课文时让人直流口水。遗憾的是,我们再也回不去那段在课堂上咽口水的时光。当然,课本还有很多好吃的,你还记得哪些?作者:鸟老师,内容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