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个段子叫:“网红的嘴,骗人的鬼”,这话一点不夸张。“种草”式消费正越来越影响着90后、95后甚至00后的消费。抖音上的李佳琦,小红书上各种网红安利,美团上的各种吃喝玩乐,每次一打开这些app基本就停不下来。但对小编这一代人来说,其实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才是第一代“种草达人”,简直是在那个时代给小伙伴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算是知道为啥语文课
大家都那么认真了
因为书里的好吃的
实在太太太太太多了
不信你往下看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节选自岑桑《画杨桃》
虽然课本上写的是画杨桃,但是上课的时候,一直在看课文里的插图。那时候的小编没有见过杨桃,更谈不上吃。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节选自权宽浮《葡萄沟》
说实话其实那时我看不懂课文讲了什么,但那副插图加上老师的描述真的很让人神往,吐鲁番。那时候就想,一定要去吃个够。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节选自王鲁彦《我爱故乡的杨梅》
以前北方的孩子基本是吃不到南方的水果的,所以杨梅我一直是既陌生又熟悉。现在我每每看到杨梅,我脑中首先浮现的就是“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节选自鲁迅《社戏》学习《社戏》时,读到迅哥儿和小伙伴儿摇船归来偷罗汉豆吃,想起小时候,外公也曾带我偷偷去他相识的友人庄家地里掰豌豆儿,拔小萝卜,看老山羊的胡子,如今想来,外公也去了十年了。
我父亲是走街串巷卖糖葫芦的。他做的糖葫芦在天津非常有名。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用的都是最好的材料。红果、海棠去了把儿和尾,有一点儿掉皮损伤的都要挑出来,选出上好的在阳光下晾晒。青丝、玫瑰也是要上等的。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节选自新凤霞《万年牢》
有人记得小学课本里的《万年牢》吗?那个冰糖葫芦小编我记到现在。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变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
——节选自陆定《金色的鱼钩》
读这篇课文,长征之艰辛看得小编我小小的心头好苦,相当长一段时间对家里的针都很珍惜。文字早已模糊,炊事班长煮鱼汤给大家喝,自己吃鱼骨头的故事直到现在还让我感动。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在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节选自尹黎《槐香五月》小学三年级学的《槐乡五月》,槐花饭,真的是读的时候都在流口水,老师讲到无聊的地方,我就翻过去看这篇课文。
趁着她高兴的劲儿,我掏出荔枝:“妈!今儿我给您也买了好东西。”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了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你……”我打断母亲的话:“这么贵的东西,不兴咱们尝尝鲜!”母亲扑哧一声笑了,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
——节选自肖复兴《荔枝》
小时候的语文课本真的给我们安利过太多好吃的,小编我对荔枝情有独钟,就是因为那篇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荔枝》。他一边看,一边用笔摘录重要章节,到了吃饭的时候,亲戚几次来请他,他都舍不得把书放下。亲戚见他这样用功就不忍再打扰他了,就把糖和粽子给他端去。陈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书本和摘录上,粽子本来是蘸糖吃的,可他竟把粽子伸到书桌上的墨砚里蘸着墨汁往嘴里送,一连吃了两个粽子,竟然没有品出异味来。
——节选自《陈毅吃墨水》
还记得上陈毅吃墨的课文,老师提问为啥他吃墨。我起来回答:不小心把墨当糖了,老师却说,是因为他学习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现在想想被忽悠了,忘食了还能记得吃粽子蘸糖。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时候一直想知道覆盆子什么样子,有多好吃呢?桑椹已经很好吃了,居然还有比桑椹更好吃的。后来才知道,覆盆子就是山里长的刺泡,很常见。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节选自何其芳《一夜的工作》“两杯清茶,数的清个数的花生米”当时好想知道这感觉是什么。不知道为啥,学完《一夜的工作》后,就特想吃花生米,吃花生米也爱就着茶。
夏天,到了麦收时节,树上就结满了杏儿,一颗一颗,橙黄橙黄的。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总忍不住要望一望杏树,羡慕地说道:「嗬,好杏儿呀!」
杏树是奶奶亲手栽的。听她说,栽杏树那阵儿,还没有我呢。我是在奶奶身边长大的。有一回,我依偎在奶奶怀里,天真地问奶奶:“奶奶,咱们家杏树上的杏子有多少?”
“数不清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要不,你数数看。”我仰起头“一、二、三……”数哇,数哇,数到后来就糊涂了。
——节选自陈醉云《杏儿熟了》“像天上的星星那样多,”那时候看到课文,配着插图,常常幻想自己家院子里要是有这样一棵杏树该有多好啊,小朋友都该羡慕我了。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节选自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还记得当时午饭回家非得吃个咸鸭蛋。蛋黄真的超级美味的,现在想想都觉得美好。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因为茴香豆,记住了孔乙己这个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我们来说一盘茴香豆也是一种向往和诱惑。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那个时候其实并不知道,牡蛎具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只是被莫泊桑形容得,看起来就很贵很好吃的样子,口水再一次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各位
你们记忆中的语文书里
还有哪些美食呢
如果你一时想不起来
也没关系
小编可以给你一点提示
下面这三幅图
分别是哪篇课文里的
讲的又是什么美食呢
快去评论区参与无奖竞答吧
暴露年龄的时候到了
等你们哦!
-??-
长按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