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延续出很多令人惊讶的习俗,小编记录的这些“十大怪”并不全是习俗,但希望大家可以知道更多祖先们是如何生活的!
河南十大怪
郑州商场扎堆盖,开封古城摞起来。
郑州别称商城,二七广场及其周围,十余座大型商厦众多中小店铺林林总总,小小地盘上竟盖着如此多的商厦、店铺,其密集程度在其它城市罕见。
开封段河床比堤外地面平均高3—10米以上,黄河一次次用大量的泥沙水浆冲垮开封,开封也像倔强的孩子一样,毁了建,建了毁,毁了再建,直到今天!
洛阳水席水做菜,天井窑院地下开
洛阳有三绝,水席为其一,水席二十四道菜,除八个冷盘外,其余十六道热菜件件带汤、样样有水,做菜时,不管是燕窝海参,还是萝卜青菜,一律和汤水混做。
窑洞冬暖夏凉,盖时又不费钱,顺坡一挖,就解决了住的问题,或平地上挖一个大大的、方方的深坑后在井壁上再挖洞,因而有“远望不见村庄,近闻吵吵嚷嚷”的说法!
“中”字说的真不赖,遍地文物脚下踩
中、不中是地道的河南话,犹如四川话要得、没得,外省人学的最多、学的最像的就这三个字。
因为位置的重要,从古老的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夏、商、周而起的文化,都从河南揭开序幕。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
少林太极最叫卖,豫剧老少都喜爱
众多的拳术门类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河南二拳:少林、太极。禅武合一、禅武双修是少林拳的精髓,太极拳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结合了道家吐纳气功术、中医经络学及阴阳五行学,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其哲学基础。
豫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生活化、乡土化的淳朴气息、通俗浅白的唱词、地方味十足的唱腔及鲜明强烈的节奏感是人们喜爱它的主要原因!
寻根问祖河南拜,烩面吃出几大派
中原历史文化的根文化包括两方面:中华民族之根和中华文化之根。据有关专家表明:寻根的起点是海外,中转站是闽粤沿海地区,终点是河南。
河南是个烩面城。发展到今天有3大流派:合记属传统制作方法,清真型;萧记是新兴的,清香型;另外一种是惠丰园系列,滋补型的。
再说东北十大怪
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
早年间没有玻璃,无论多么好的房子,使用一种专用的厚实“麻纸”糊在格子式的窗棱外,利用风推纸的大面积压强减小了风的压力,减轻了窗户纸的损坏率,风大也不出现撕破纸的现象,而且也十分美观!
过去东北农村比较普遍叼烟袋,东北姑娘(满族格格)借抽烟袋来暖嘴、暖手,甚至用来作为唠嗑闲暇打发时间的活动。也有说法是防蚊蠓等的叮咬,用拢火堆熏烟或自己直接吸烟的办法将蚊、蠓甚至是蛇等熏走。
养活孩子吊起来,嘎拉哈姑娘爱
在满族(东北)新出生的小孩,大人要看着给他“睡脑袋”,只有把脑袋睡的圆圆平平的,才聪明好看。孩子将来长大后,还要把孩子的双腿捆绑在一起放到俗称“悠车子”的摇篮中,悠着长大,是在给他“睡体形”。“悠车子”其实就是用细绳子悬挂在屋中的幔杆!
“嘎拉哈”,是动物后腿的一块骨头(学名髌骨),因为农村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把骨头积攒下来,再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装上粮食抛到空中,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到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四个方向为止。
火盆土炕烤爷太,百褶皮鞋脚上踹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村一般用稻草、秸秆等烧热土炕,由于土炕热的时间不够持久,于是家中老人用一个泥制的盆子,装上热灰放在炕上取暖。有时在热灰中埋上鸡蛋、土豆、地瓜或粘豆包等,哄一哄不听话的孩子。
东北人就地取材用干蒲草编成鞋子,穿在脚上以御风寒。蒲草叶片中有蜂窝状的空隙,具有防寒隔热的功能,所编的鞋上有许多的褶,非常实用!
吉祥喜庆粘豆包,不吃鲜菜吃酸菜
粘豆包来源于满族饮食习俗,喜爱吃粟米,粘食等,把大黄米磨成面,包上豆馅,上屉蒸熟,然后冻起来,以后随时想吃,就从外面拿回来化开,热一下吃!
鲜菜洗净用热水浸烫后放到大缸中,一层菜一层盐再灌上水,用大石头压起来,一段时间后,大白菜就发酵了,这样渍制的酸菜一直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开春。酸菜可做汤、填火锅、做馅等食用!
捉妖降魔神仙舞,烟囱砌在山墙外
古人迷信,在生病时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就请诬医神汉等人,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而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舞”,用来显示神威、法力。表演时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称为“神仙舞”!
有说法指古人建造房屋时,把烟囱建在房山头儿一侧防止雨水流进屋里。另一种说法是,秋天收获粮食的时候,为了贮存粮食而在房山头建的粮食囤子,因为粮食囤子高,象个烟囱一样。
如今的农村和城市人的生活差别越来越小,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而这些十大怪也最终将慢慢成为历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讲给孩子们听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