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谈作文四十一写景类作文专题三多

点击蓝字   所谓“实”,指对客观实景进行描写;所谓“虚”,指对人的情感态度进行描写;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对景物进行“情景交融”式的描写。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有诗意,有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联想或想象。具体写作时可侧重联想,也可侧重想象,或二者兼而有之。如: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朱自清《绿》   朱自清的《绿》是散文中的传世名篇,他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多少优美的联想和想象。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方式,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而这些地方的绿不是“太浓”“太淡”,就是“太明”“太暗”了,这种联想、比较就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无可比拟的美。文段后面“裁你以为带”“挹你以为眼”的描写就属于想象了,这种想象更加凸显了梅雨潭的美好,也把汪汪一碧的潭水写活了。

三、正面与侧面互陪衬

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在《小石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倏尔远逝往来翕忽。”在这里,作者以鱼来衬出水的清澈,虽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中鱼儿看出水清如镜,产生“水尤清冽”的真实感受,收到了从正面写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如果从侧面描写的性质来分,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相类似的事物来做陪衬,譬如烘云托月月更明,也叫作“水涨船高”;反衬,即从反面衬托,就是利用同描写的主要对象不同或相反的事物来做陪衬,譬如以丑衬美等。

《春》中的春花图是这样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段文字中,从正面描写花的开放姿态、花的颜色、花的香味,从侧面描写蜜蜂蝴蝶来衬托花的香味,这里正侧结合法的运用,把有形有色有味的春花图描写得富有朝气与活力。

这种方法学生运用的比较多,描写水的清澈,可以通过水下的小鱼、水草等来衬托;描写山的高,可以通过天或者云雾来衬托;描写深夜的安静,可以通过猫叫声或者水滴声来衬托……这样一来,既有对景物的正面描写,又有对景物的侧面烘托,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

四、全景和局部齐展现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属于写作手法中的一种,也是较常见的一种。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里略写全景(面):百草园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鸣蝉、黄蜂、叫天子;再详写局部之景(点):泥墙根一带的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鲁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童年的乐园——百草园。

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这一部分局部之景更符合儿童的心理与追求,所以详写这一部分的景色,对突出百草园是个乐园起到很大作用。

我们的身边,有了美好的景物,生活才会更有诗意。如果我们用文字描写的景物有动态有静态、有虚写有实写、有正面有侧面、有全景有局部,这样的画面就会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心旷神怡。

LINYUQINGFENG

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enzia.com/fzzy/57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