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是来到绍兴的第三天了,秘书学子们吃过早餐之后饶有兴致地讨论着今天的行程。小编听说今天有重磅历史名人登场:一代心学大家王守仁、明代三才子之一徐渭、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还有心怀天下、矢志报国的陆游。话不多说,我们这就去看看吧。
群山访古墓
远离了市区的喧嚣与吵闹,行车来到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兰亭镇花街洪溪鲜虾山南麓的王阳明先生的墓地。秘书学师生们像虔诚的朝圣者一般,怀着一颗崇敬之心前来祭拜。从路口到墓前,每一步都丈量着对先生的敬意。
登上层层阶梯,秘书学子们来到了王阳明先生的的墓前。首先,在杨帆老师的引领下学子们对先贤脱帽鞠躬表达了对王阳明先生的敬仰追思之情。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随后,学生讲解员阮胜斌对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和人物品行做了总体介绍:“立德”、“立功”、“立言”是王阳明先生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体现。先生精通于儒、释、道,一生钻研心学,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也精通兵法与武艺,凭借智谋多次替朝廷平定祸乱。
小编随机采访了一位同学谈谈拜谒王阳明先生的感受:
莎士比亚说过:“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一生,就太长了。”享年59岁的王阳明先生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短暂淹没不了他的思想与功德的无限性。作为秘书学子,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武装头脑,完善品行,在人生实践中实现真正的自我。
同学
曲径觅青藤
拜谒徐渭的路途别有一番风趣,曲径通幽,一路都是青石板铺就的土路,走到尽头,徐渭墓园终于现身。
墓园偏隅田野一角,僻静而幽深,独有徐渭先生的风格。祭拜徐先生之后,学生讲解员魏玉沛在墓前给我们介绍了徐渭的生平和影响,通过她的讲解,我们不仅对他的坎坷人生万分感慨,更加敬重他的成就。
但是,这一切只是冰山一角,徐文长先生与我们秘书学的渊源可不小呢!
徐文长先生37岁时,受到时任浙闽总督胡宗宪的赏识,进入胡宗宪的幕府,充当幕僚。徐渭“知兵,好奇计”,为胡宗宪出谋划策,抗击倭寇。后因胡宗宪受到参劾,徐渭便离开了总督府。
看到同学们认真欣赏徐渭先生字画作品时,小编又忍不住去采访了一位同学:
结合昨天参观师爷馆学到的知识,徐渭所从事的幕僚职业属于军事参谋类,相当于戎幕师爷的工作内容。他的从幕经历引发我对当代秘书与领导关系的思考,胡宗宪之于徐渭更像是伯乐之于千里马,那么领导之于秘书呢?这有待我们在今后的见习过程中进一步思考。
同学
重拾旧时光
走进鲁迅先生故居,迎面扑来的是满眼的古朴:白色的墙,黛色的瓦,上翘的飞檐,雕镂的廊,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鲁迅故居静静伫立在蒙蒙烟雨中,引来秘书学子们驻足观望。
细雨中,小编捕捉到一位站在鲁迅书桌前沉思的同学,快来听听她的感受:
同学
初中的记忆太深刻了,读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等文章,对书中覆盆子、叫天雀、美女蛇的描写甚为惊叹,怎样才能写出如此令人惊叹的文章?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扎实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想象力和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血。
鲁迅故居大部分已被修缮,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在三味书屋中还看到了鲁迅先生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早”字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百草园”中,上面的杂草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这片土地还在,油菜花正是茂盛,似是依稀能追寻到鲁迅先生的脚印。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游览鲁迅先生故居后,从另一个视角感慨:家族的兴衰有时就在一念之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人生没有重演一遍的戏。愿我们秘书学子可以把握当下,珍惜青春光阴。
碎雨游沈园
下午4时许,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到了沈园。绍兴依然时断时续地下着雨,但大家的热情并未有所减退。小伞儿一打,纷纷开始了游园之旅。
沈园又名沈氏园,是绍兴所有园林中唯一一座宋式风格的园林,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园中最为出名的景观便是钗头凤碑,碑上题有陆游与其前妻分别所做的词,词中深深地寄托着二人悲情的爱情故事。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爱国在陆游的诗歌主题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陆游纪念馆里有着许多拓片,字里行间里无不饱含着陆游的爱国热情。作为秘书学学子,我们首先要学的便是他的爱国精神,胸怀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
雨水没有打消同学们的热情,小编也依然坚守在采访前线,这不,又迎面走来了一位同学:
在陆游的仕途生涯中,陆游也曾经从事过六年多的秘书工作。凭借极强的文学功底,陆游撰写起来公文也是得心应手,手到擒来,来者不拒……咦,怎么做起成语接龙来了???咳咳,不管怎样,作为秘书,笔杆子必须是要过硬的,应做到“胸怀天下志,笔写最真情。
同学
这些历史先贤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方墓园,一座房子,一所园林,一本诗集,更多的则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天的行程充实而又美好,故事未完,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期待接下来的行程吧。
文案|魏玉沛王宗霞王雨心冯亭亭张亚美王信雨
摄影|王雯岳杰杰申霄霄陈静
编排|朱文静
指导老师|杨帆刘宁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