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棱镜(léng)拗(ǎo)感慨(kǎi)混为一谈(hùn)

B.渊博(yuān)确凿(záo)倜傥(tǎng)咄咄逼人(duō)

C.着落(zháo)绽开(zhàn)粗犷(kuàng)美不胜收(shèng)

D.姊妹(zǐ)吝啬(sè)莅临(lì)恍然大悟(huǎng)

C

C.正确为:着落(zhuó)、粗犷(guǎng)。故选C。

2.下列选项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朗润诀别徘徊不求甚解

B.嘹亮淅沥沐浴花团锦簇

C.抖擞祷告衣裳人声鼎沸

D.一霎云宵贮畜翻来覆去

D

D.正确为:云霄、贮蓄。故选D。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匿笑:偷偷地笑。

C.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D.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卖弄:文中指炫耀,含贬义。

D

D.这里“卖弄”是贬词褒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鸟儿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鸣叫的可爱情态,写出了鸟儿歌声的清脆,悦耳动听。故选D。

4.下列各句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拟人)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比喻)

C.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球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比喻)

D.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

B

B.这句话虽有比喻词“好像”,但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是拟人的修辞。故选B。

5.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北京年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形象来源灯笼,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有着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公认的“中国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面部的雪块既代表“瑞雪兆丰年”的寓意,又体现了拟人化的设计,凸显吉祥物的可爱。

②顶部的如意造型象征吉祥幸福,装饰图案则融入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渲染了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

③它是欢乐喜庆节日气氛和“瑞雪兆丰年”美好寓意的完美结合,表达了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享有的办奥理念。

④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A.③②①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④①D.④②③①

A

结合横线处前文语境和吉祥物分析,这里是对吉祥物的具体阐述:③它是欢乐喜庆节日气氛和“瑞雪兆丰年”美好寓意的完美结合……总体介绍寓意和理念;接着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介绍顶部、面部及身体。所以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A。

6.俞文同学要整理自己的课堂笔记,请根据《中国历史朝代歌》,帮助他按作品创作的先后顺序给下列作品排序:()

①《世说新语》②《论语》③《天净沙·秋思》④《次北固山下》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D

①《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②《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这个语录集至战国前期成书。③《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④《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顺序为:战国—南朝—唐—元,即②①④③。故选D。

7.读书课上,老师要每位同学选读一本小说,并交流读书心得。请问下面哪一位同学选择的作品不符合老师的要求:()

A.《西游记》B.《论语》C.《红楼梦》D.《红岩》

B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俞文同学的爷爷要过七十大寿,他决定写一副对联作为寿礼送给爷爷,但是只想出了上联,绞尽脑汁也对不出来下联。于是他到语文办公室向老师请教:“老师好,家君(A)七十大寿在即,我想为他写一幅对联,请敝人(B)指教。”老师说:“你的上联是‘一家欢乐庆长寿’,写得很好呀,下联可以这样写:___________。”俞文同学高兴极了:“太好啦!谢谢老师赐教(C)。”寿礼那天,他将亲手写好的对联送给爷爷:“爷爷,这是我的大作(D),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8.请问这段文字中,谦辞或敬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家君B.敝人C.赐教D.大作

9.适合填写在横线上的下联是()

A.人如松柏长青

B.七旬安康祝古稀

C.七十耳顺贺新春

D.寿比南山不老松

8.C9.B

A.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使用错误。

B.敝人:对自己的谦称。使用错误。

C.赐教:敬词,表示请求对方给予指教。使用正确。

D.大作:称人作品的敬词。使用错误。

故选C。

A.字数与上联不一致;

B.正确。

C.“贺新春”与语境不符;

D.“寿比南山不老松”的词性与上联不对应。

故选B。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7分)

10.填空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儒家经典《论语》里有许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对学子大有裨益。比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强调时常复习的重要;“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学习与思考要结合起来;“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警示我们学习知识要广博,志向要坚定,恳切求教,多多思考。

(1).山岛竦峙(2).杨花落尽子规啼(3).断肠人在天涯(4).学而不思则罔(5).思而不学则殆(6).博学而笃志(7).切问而近思

三、名著阅读(共2题,5分)

11.《朝花夕拾》中既有童真童趣,又有对亲人、朋友、老师的真挚情谊,更有对现实的讽刺或批判,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外),就以上要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感受。

示例:鲁迅在百草园可以看鸟飞,听虫鸣,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美女蛇的故事,还可以在冬天在雪地里捕鸟,这一切都体现了鲁迅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从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可以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示例:在《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写了自己在日本学医时藤野先生给他改讲义、关心他是否敢解剖等事,写出了与藤野先生之间真挚的师生情谊。

12.《朝花夕拾》中记叙鲁迅为了寻“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经过的是()

A.《五猖会》B.《琐记》C.《父亲的病》D.《无常》

B

四、古诗文阅读(共6题,14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3.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漂泊羁旅之情。

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14.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13.C14.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波平浪静,一叶白帆迎风飘扬,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5.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下车引之引:(2)不逾矩逾:

(3)三省吾身省:(4)去后乃至乃:

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还是舍不得离开,(担心)离开后朋友来到。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翻译: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一章强调在复习旧知识时要有新的收获。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讲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

C.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特别高兴,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D.“怒”与“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友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18.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乙文中的哪句话?()

A.为人谋而不忠乎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C.传不习乎

D.人不知而不愠

15.(1)拉,牵(2)越过(3)反省,自我检查(4)才16.B17.C18.B

省:反省。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B.正确翻译为:过了正午(友人)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注意:舍:舍弃,抛弃。乃,才。故选B。

C.分析有误。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辱骂,他不卑不亢,指出了友人的不当之处,文末“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见友人是想来道歉,但是元方进入家门没有回头看到,以此表明自己对父亲友人的立场。故选C。

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乙文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内容一致。故选B。

五、现代文阅读(共7题,16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果,没有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巴氏灭菌法,我们的味蕾,将会由此失去与美味葡萄酒万千次的亲密接触机会。法国报刊的这种说法,也许并不为夸张。

②葡萄酒是法国人的珍爱之物,甘洌纯甜、回味悠长。但最初,葡萄酒酿成后却不宜久放。因为新鲜的葡萄酒,不经处理很容易变酸,这一切,都是源于细菌的作用。但,如何消灭这种可恶的细菌呢?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不失为一个难题。冷冻或冷藏都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高温杀菌。年,巴斯德开始着手研究这个课题。起初,他把葡萄酒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加热到沸腾,如此一来,细菌是彻底杀死了,但每一次品尝,葡萄酒味道都异常苦涩,几乎难以入口。经过无数次的实验,那种刺鼻的气味始终难以改变,实验陷入了僵局。

③一天,巴斯德正在加热一锅新酿制的葡萄酒。突然,一个朋友找他有事,巴斯德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实验,他叮嘱助手琼斯,把葡萄酒加热后再仔细品尝,然后,匆匆离开。这一去,就是几个小时。等巴斯德回到实验室,却发现,火炉里面的燃料早已耗尽。原来,琼斯忘了在炉里添加燃料。巴斯德耸了耸肩,正欲生火重新加热,忽然,闻到实验室里有一股以前从没有过的甜甜的气味。巴斯德仔细品尝了葡萄酒,发现没有彻底沸腾的葡萄酒,不仅没有原先那股涩涩的感觉,相反,却有了一丝甜意。或许,葡萄酒不要加热到度,就会保持最初的甘甜。这一偶然发现,让巴斯德(甲)(A.大喜过望B.目瞪口呆)。

④后来,巴斯德改变了最初的实验方法。他不断尝试,把葡萄酒分别加热到不同的温度,一次次对比品尝,最终,他发现:把葡萄酒加热到55度,才是最佳度数。这样,不仅酒质非常醇厚,不失最初的风味,还能保持最适宜的甜度。

⑤同样是偶然。年11月8日傍晚,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终止了一天的工作。他将阴极射线管放在一个黑袋子里,关闭了实验室的灯源。然而,当他重新返回实验室,准备取回一件物品时,他惊奇地发现:当开启放电线圈电源时,一块涂有氰亚铂酸钡的荧光屏居然发出了荧光。接着,他试着用书本、薄木板以及片状的金属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仍能看到荧光,彷佛这些东西都成了透明物体。

⑥经过反复研究,伦琴发现了举世震惊的“x”射线,由此,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产生。然而,极具有调侃意义的是,在这之前,一位牧师在冲洗照片时,也曾偶然发现这一奇怪的现象。但,遗憾的是,那张照片却被他当做底片问题,随手丢弃在废纸篓里。最终,牧师也得到了底片销售商几美元的赔偿。直到伦琴公布发现一种不知名的简称为“x”的射线,他才如梦方醒。一个伟大的发现,就这样与他(乙)(A.阴阳两隔B.失之交臂)。

⑦一次偶然,巴斯德让葡萄酒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一次偶然,伦琴发现了“x”射线。巴斯德曾谦逊地说:“我的成功来自偶然”。爱迪生也有过“成功来自偶然,但偶然不代表成功”之说。其实,这偶然,总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最终被发现。成功不是偶然,所谓的偶然,是千万个成功者用无数次的失败换来的。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事例,也有太多的偶然,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心去品读和发现。

19.给本文选择一个最为合适的题目:()

A.成功来自偶然B.成功不是偶然的

C.偶然带来成功D.偶然带不来成功

20.最初葡萄酒酿成后不宜久放,其表层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21.给原文中的甲乙两处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序号。

19.B20.因为新鲜的葡萄酒,不经处理很容易变酸,这一切,都是源于细菌的作用。

21.AB

本题考查标题的概括。阅读文本,结合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其实,这偶然,总是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最终被发现。成功不是偶然,所谓的偶然,是千万个成功者用无数次的失败换来的。”所以,可用论点“成功不是偶然”作为本文的标题,故选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可用第②段中“但最初,葡萄酒酿成后却不宜久放。因为新鲜的葡萄酒,不经处理很容易变酸,这一切,都是源于细菌的作用。”提取信息作答本题。

大喜过望:所得超过了所希望的,因而特别高兴。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或激动而发愣、发傻的样子。结合甲处语境“巴斯德仔细品尝了葡萄酒,发现没有彻底沸腾的葡萄酒,不仅没有原先那股涩涩的感觉,相反,却有了一丝甜意。或许,葡萄酒不要加热到度,就会保持最初的甘甜。这一偶然发现,让巴斯德”分析,这里应用“大喜过望”来形容巴斯德的偶然发现。故选A。阴阳相隔,成语,通常指人死以后被分开。人类生存的空间,称其为阳间。失之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乙处语境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就这样与他”,这里明显应用“失之交臂”。故选B。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下列的问题。

夹竹桃

季羡林

(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不知道由于什么缘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故乡的那个城市里,几乎家家都种上几盆夹竹桃,而且都摆在大门内影壁墙下,正对着大门口。客人一走进大门,扑鼻的是一阵幽香,入目的是绿蜡似的叶子和红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感觉到仿佛走进自己的家门口,大有(甲)_________(A.宾至如归B.不速之客)之感了。

(3)我们家大门内也有两盆,一盆是红色的,一盆是白色的。我小的时候,天天都要从这下面走出走进。①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顾而乐之,小小的心灵里觉得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4)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报告花事的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

(5)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②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照吗?

(6)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乙)_______(A.风风火火B.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7)好多好多年,我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面走出走进。最初我的个儿矮,必须仰头才能看到花朵。后来,我逐渐长高了,夹竹桃在我眼中也就逐渐矮了起来。等到我眼睛平视就可以看到花的时候,我离开了家。

(8)我离开了家,过了许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我曾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过夹竹桃,但是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9)两年前,我访问了缅甸。在仰光开过几天会以后,缅甸的许多朋友们热情地陪我们到缅甸北部古都蒲甘去游览。这地方以佛塔著名,有"万塔之城"的称号。据说,当年确有万塔。到了今天,数目虽然没有那样多了,但是,纵目四望,嶙嶙峋峋,群塔簇天,一个个从地里涌出,宛如阳朔群山,又像是云南的石林,用“雨后春笋”这一句老话,差堪比拟。虽然花草树木都还是绿的,但是时令究竟是冬天了,一片萧瑟荒寒气象。

(10)然而就在这地方,在我们住的大楼前,我却意外地发现了老朋友夹竹桃。一株株都跟一层楼差不多高,以至我最初竟没有认出它们来。③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花枝繁茂,浓翠逼人,同荒寒的古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1)我每天就在这样的夹竹桃下走出走进。晚上同缅甸朋友们在楼上凭栏闲眺,畅谈各种各样的问题,谈蒲甘的历史,谈中缅文化的交流,谈中缅两国人民的胞波的友谊。在这时候,远处的古塔渐渐隐入暮霭中,近处的几个古塔上却给电灯照得通明,望之如灵山幻境。我伸手到栏外,就可以抓到夹竹桃的顶枝。花香也一阵一阵地从下面飘上楼来,仿佛把中缅友谊熏得更加芬芳。

(12)就这样,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我从此更爱夹竹桃。

年10月17日

22.通读全文,说说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3.第四段,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自家小院四季轮转的繁荣花事,这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

24.根据语境,给文章(甲)(乙)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25.文中多处描写了夹竹桃,请从①②③三处划线句中选取一处进行鉴赏。(提示:分别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夹竹桃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2.(1)夹竹桃人宾至如归之感/夹竹桃非常美丽/我觉得夹竹桃的颜色奇妙有趣(概括第二段或第三段,意思对即可)

(2)有这样的韧性

(3)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

(4)在对于夹竹桃的婉美动人的回忆里,又涂上了一层绚烂夺目的中缅人民友谊的色彩。

23.与夹竹桃形成强烈对照(对比/比较),突出夹竹桃韧性。(只要有对比的意思即可,无需过度纠结术语。)

24.(甲)A(乙)B

25.①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夹竹桃花比作“火”和“雪”,写出了夹竹桃红白相衬的美丽与和谐,表现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②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赏析: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静悄悄”“又”“无不奉陪”等词,体现了夹竹桃从春到秋默默开花的韧性,表现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③花色比国内的要多,除了红色的和白色的以外,记得还有黄色的。叶子绿得像绿蜡,花朵开在高高的枝头,更像片片的红霞、团团的白雪、朵朵的黄云。

赏析: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绿叶比成“绿蜡”,将花朵比作“红霞”“白雪”“黄云”,写出了夹竹桃花枝繁茂、浓翠逼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六、写作(共40分)请在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并按要求完成一篇作文。

26.题目

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没有夏的酷热,没有冬的严寒,有累累的果实,有凌霜的秋菊,有满山的红叶;秋天又是一个引人愁思的季节,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北雁南飞……

这学期,我们学了许多描写秋的诗句,也听史铁生讲述了发生在秋天的故事。那么,你对秋天有怎样的感受呢?你记忆中有没有发生在秋天,令人难忘的故事呢?

请以“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围绕一个主题,可以写景,可以叙事,也可以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1)将题目抄在作文纸第一行

(2)字数-

注意:需要电子的资料,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enzia.com/fzcd/7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