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阿坝,助力乡村振兴
年7月9日这天,是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这一天,为了更好的巩固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成果,西南科技大学科技助力乡村实践团在生命学院副院长张猛老师、分团委副书记刘璐老师、余游老师、罗勇老师的带领下从西南科技大学出发到四川阿坝州开展以“走进乡土乡村,致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维持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7月9日上午,伴着阴雨蒙蒙的天气“农业后浪团”从西南科技大学出发踏上了这一次的实践之旅。在路上,雨忽而的开始落下,打在车窗上,与窗外的山景相呼应,倒是别有一番风景。随着车子一路向前,我们来到了此次社会实践的第一站—汶川博物馆。一进博物馆,那一面墙上巨大的,带有裂痕的5.12字样便深深的抓住了人的眼球,面对着博物馆里一件件饱含故事的陈列、一张张令人震撼的图片,我深陷其中。这其中,一个“博爱”纪念碑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为了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者、感恩抗震救灾的全国人民以及对口援建的中山市人民而立的纪念碑,令我不停回顾的是它那“山川相连,守望相助”的主题,经灾后重建的汶川,无处不在彰显着欣欣向荣的新景象。在汶川博物馆参观学习完毕,我们一路向山上驱驰,蜿蜒的山路和宜人的景色让我对目的地茂县凤仪镇勒都村充满了期待。在罗勇老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体会到了书本结合实际的重要性。
汶川博物馆参观学习
在7月10,也就是实践的第二天,一路伴随着弯弯曲曲的山路、高耸的山峰、成群的马、“无尽”的隧道,我们来到了黄龙乡三舍驿村。在这里,树莓基地的负责人张红成给我们分享了树莓项目的发展过程,从他的分享中,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想要发展好一个产业项目,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和毅力。张红成干部所讲述的“莓”有故事,到现在仍令我印象深刻。除此之外,偶然遇到的刘炳林干部告诉我们,“要从实际中慢慢感悟,做好事,做实事”,对于这句话,我深受启发。离开三舍驿村后,我们在镇江关镇镇江关村随着张猛老师给“泥腿兄弟”解决种植瓶颈得到了许多“干货”。
“莓”有故事
“泥腿兄弟”的青脆李基地
两天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松潘县镇江关乡镇江关村,在香山雪梨基地负责人李洪和花椒种植地老板熊天忠的带领下分别深入了两个基地内。在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下,这两个基地的植物种植仍然存在些许问题,张猛老师结合实际一一做出了指导。从基地离开后,有一件事情一直被我记在心里,那就是熊天忠老板所说的,采摘花椒所需人工成本大,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结合专业知识,想出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将极大的帮助到老百姓。
香山雪梨种植园
在这忙碌而充实的暑期社会实践的中,时间流逝飞快,转眼,我们迎来了实践的第四天。清晨寒冷的空气随太阳升起渐渐变暖,我们拂去一身疲惫打起精神来到了松潘县川主寺镇山巴村,在这里,我学到了关于种植草莓“下不埋心,上不留根”、“花前补硼,花后补钙”、“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的相关性”等曾出现在书本上的内容的实际应用。从松潘县川主寺镇山巴村离开后,实践团队一路向前,来到了红原县,在这里,我深入了解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故事,深刻体会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那坚毅的精神。在红原县刷金寺镇,我们正赶上当地收莴笋,并积极主动的前去帮忙,同时宣讲年中央一号文件,收莴笋的大娘不停的嘱咐我,“要多穿衣服,注意保暖,这个地方温度的,海拔高,千万不要感冒了”,面对大娘的嘱咐,一股暖意瞬间涌入了我的身体。
松潘川主寺镇山巴村草莓基地
转眼,实践来到了最后一天,这一天过后,我们将启程返回学校。随着马尔康的太阳拨去薄雾,我们早早出发抵达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松岗镇哈飘村基地,在这里,我学习到了“系谱法”育种的实际应用,认识了许多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和青稞,深刻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不易,同时也下定决心,一定要脚踏实地,增强自己的耐力与毅力。这一天马尔康的阳光格外耀眼,我们在马尔康的“热情”下舟车离去,在最后一站金川,我在金川县勒乌镇八步里村草莓基地深深感受到了基地负责人孙建华对于草莓销售问题的无奈与困扰。在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我第一次见到了红色的梨子—早酥红梨,其颜色鲜红,十分夺目。在金川雪梨基地负责人刘维建的热情带领下,我了解了“手工作坊”制作雪梨膏的一道道工序,也深刻体会到了想要得到好的产品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耐力。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松岗镇哈飘村基地
金川县勒乌镇八步里村草莓基地
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金川雪梨
我们的实践活动就这样圆满结束了,虽然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想要推进乡村振兴的我们一直在路上。
杨欣供稿
责编:赵雪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