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
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游戏的童年
。。。
SweetMemories
伴着熟悉的旋律,
大家伙儿有没有一瞬间回到小学课堂的错觉。
小时候我们渴望长大,
而长大后我们怀念小时候。
怀念下课期间和小伙伴跳方格、弹弹珠的日子。
怀念上课期间正襟危坐,
眼睛却盯着语文课本流口水的日子
。。。
很难想象,
那时的语文课本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
凡是写到食物,
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任何配图,
在简单朴素的文字下,
任凭作者勾勒几番,
就能让人浮想联翩。
茴香豆、槐花饭、糖葫芦,杨梅……回想起那些年的语文课本,分明就是一本本地道的中国美食指南啊!!!
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一一细数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语文课本上的美食吧~
鸭蛋-《端午的鸭蛋》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小编口水都冒出来了)
汪曾祺先生写吃,写的都是风土和寻常,这使得他笔下的食物更为活泼而画面感十足。由此也让我们知道了去高邮一定要吃咸鸭蛋。
茴香豆-《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要吃最地道的茴香豆,得去绍兴。在绍兴,茴香豆原是四季皆宜的“过酒坯”,茴香豆表皮起皱呈青黄色,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虽然绍兴鲁迅故居旁的咸亨酒店已不再是当年的咸亨酒店,但茴香豆还是当年的那种茴香豆啊。
牡蛎-《我的叔叔于勒》
“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毫无疑问,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每次读到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画面感都特别强。
牡蛎在当时的法国属于高档食物,小说里刻画了女士们的举止高雅,和叔叔的穷形成鲜明对比。细究一番,其实在底层环境中吃牡蛎,并不“高贵”,真正的贵族是坐在典雅的桌椅上,铺上洁白餐巾纸,吃着精致摆盘里的牡蛎。
妇人摆出再优雅的姿态,仅仅只是对贵族生活的简单刻意模仿,和于勒叔叔没有本质区别。那时的我并没有想太多。
杨梅-《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光看就忍不住流口水的杨梅,
现在大家能深刻体会到望梅止渴
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吧,
边写边流口水,
这感觉真是太酸爽了。。。
覆盆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这里鲁迅先生对于动物的描写真的是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啊!)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现在各种水果蔬菜都能在超市轻易买到了,徒然少了小时候那种自己亲手寻找美味的乐趣和成就感,或许我们怀念的并不是摘到的又酸又甜的覆盆子,而是当时那种美好而纯粹的感觉吧。
烤松鸡-《大森林的主人》
他把火堆移到一边,用刀子在刚才烧火的地上挖了个洞。我把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又烧起一堆火。等我们把衣服烘干,松鸡也烧好了,扒开洞,就闻到一股香味。我们俩大吃起来,我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美的东西。
像极了小时候淘气小编和小伙伴跑到山上
挖坑烤土豆吃的场景啊,
现在读来真的是满满的怀念呀~
槐花饭-《槐香五月》
“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真的是投其所好,喜欢什么口味随你挑,光看这配料就已经垂涎欲滴了啊有没有。。。)
每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槐花香气四溢,在山西、河北的很多地方,人们喜欢拿槐花来蒸饭,这样蒸出来的槐花饭米香和花香互相渗透,极为美味。
荔枝-《荔枝》
母亲去世前是夏天,正赶上荔枝刚上市。我买了好多新鲜的荔枝,皮薄核小,鲜红的皮一剥掉,白中泛青的肉蒙着一层细细的水珠,仿佛跑了多远的路,累得张着一张张汗津津的小脸。是啊,它们整整跑了一年的长路,才又和我们阔别重逢。我感到慰藉的是,母亲临终前一天还吃到了水灵灵的荔枝,我一直认为是天命,是母亲善良忠厚一生的报偿。
因为稀缺,所以珍贵。许是因为小时候物质匮乏,所以一年当中少有几次机会吃到像荔枝像荔枝这么贵的东西,所以作者才会觉得格外美味吧!
葡萄-《葡萄沟》
“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
如果那些年语文老师
让我背课文中这些描写食物的段落,
那我肯定相当积极,
说不定还能倒背如流呢~
小编式认真脸~
当然,除了课文,
诗词中也有一些描写食物的句子: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里详细注解:河豚是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
河豚成功引起我的注意,奈何至今为止都没能亲自品尝它的美味。但是河豚毒素,毒性极强,所以打算吃河豚小可爱,为了生命安全,在吃之前,三思而后行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苏轼的诗总带着一番快意潇洒。
荔枝性热,多食易上火,大家伙儿在吃的时候不要因为好吃就贪多哦~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鳜鱼”又名桂鱼,味道鲜美,苏州有一道传统名菜是松鼠桂鱼,外脆里嫩,酸甜适可。
后来,
你轻易吃到了小时候那些梦寐以求美味,
却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喜悦与满足感,
大多时候,
我们怀念从前,
不仅是怀念美食,
更多的是怀念那段回不去的青葱岁月吧。
时光老人已经来临许久,
把童年匆匆带走了。
我们再也不会
像以前那样为了一粒糖而斤斤计较,
更不会大哭一场。
感谢时光老人,
因为他把童年编成一本最纯最真最美的书
印在我们的心坎里。
1
END
1
转自:青聚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