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国ldquo群英会rdquo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m.39.net/pf/a_7805810.html

中医学苑

xyzych

清代药性剧

我国古代戏曲,清代康熙至乾隆中,梆子、皮黄(京剧)两大声腔地方戏兴起,到嘉庆、道光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时期。标志这一繁荣局面的,一是地方戏剧种如雨后春笋大批涌现,几至难以确计;二是各剧种之间交流融合,促进了大型综合性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的戏曲艺术跨上了新的高度;三是剧本创作激增,反映的生活面日趋广阔。此其间,有一个很值得注意,却又始终为戏剧研究家所忽视的方面,即中医药学开始借助戏剧舞台来表现自己,并占有了一席之地。在文学或其它非医药学文献中包孕中医药知识的现象,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楚辞》乃至《山海经》中都包含着中医药名词或病名、治法的内容。它们的作者虽然都不是在搞什么科学知识的普及,却无意间作了这些知识的传播者。而从播扬知识的效果看,这些作品所拥有的读者,有些可能是一般医学著作所难以达到的。所以,后世文人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药名入诗。而差不多同时的另一些医家,由于看到了文学形式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也在利用歌赋等形式来编写医书。此中较早的有宋·崔嘉彦《医方药性赋》、署名金·李杲的《珍珠囊药性赋》、元·胡仕仁《图经节要本草歌括》、明·刘全备的《注解药性赋》等。主要剧目新编药性戏剧以戏剧创作而涉足科学知识的普及,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尚不多见。借助梆子戏繁荣局面的推动,它在我国北方地区曾有过如此广泛的传播,恐怕也是鲜为人知的事。但这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这就是清代的药性梆子戏(以下简称为药性剧)。已知的剧目,有《群英会》、《草木传》、《药会图》、《本草记》等数种。它们大多以梆子腔为表现形式,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时至今日,这些剧目早已自生自灭地湮没于历史尘埃。在它们生发过程中,似乎并未引起医药学家的   录

 1.《群英会》(据清道光十四年钮延年钞本整理校注)附:祖述歧黄意独新,聊将优孟说前因一一清代的药性梆子戏 .《药会图》(据清道光十九年抄本整理点校)附:题《药会图》诗五首(注) 3.《说唱药性巧合记》(据民国十九年磁县明善堂书局印本整理点校) 4.本书编者历年收集到的山西民间藏品(图录) 4.1道光十四年钞本《群英会》 4.道光十九年钞本《药会图》 4.3民国十九年印本《说唱药性巧合记》(选) 4.4道光十年钞本《荮陸赋》(十回全) 4.5道光二十八年山西乔致远堂钞本《药会图》(十回全) 4.6修德堂钞本《药会图》(残)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enzia.com/fzpc/7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