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寻访丽水百个“红色地标”大型融媒体报道阅读提示
近年来,青田县万山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红色+”发展思路,紧扣“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基因挖掘”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以“红色+采摘基地”推动体验观光农业发展,以“红色+品牌推广”撬动高端绿色农产品形成,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故事讲好了,红色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村的‘万山红’米酒的品牌也越来越响亮,每逢周末假期,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青田县万山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潘荣是村里的讲解员,同时也是推销“万山红”米酒的负责人,自从乡里红色旅游产业兴起后,他每天都在为“万山红”米酒的销售和农家乐的生意忙碌着。
万山乡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红十三军连部驻地、浙南游击队常驻地,也是革命烈士潘香凤的故乡。“万山革命纪念馆”“交通总站”“兵工厂”“藏枪树”“番薯种洞”“蜂桶岩”“滴水洞”“地下交通站”等20多处革命遗址和纪念点,无不在诉说着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故事,讲述着老区人民的革命情怀。
老党员潘文星时常对旁人讲起万山地下交通总站“送信”的故事。万山地下交通总站的前身是万山地下交通站,创建于年冬天,担负着党的地下交通、通信联络工作。以万山交通总站为中心的内外交通线多达15条,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
被称为“浙西南刘胡兰”的万山村女交通员潘香凤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22岁的宝贵生命。她在担任地下交通员的6年里,胆大心细,机智勇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足迹踏遍了瓯江两岸和括苍山麓。
“那时为了确保信息安全送达,书写指示、文件的纸张都挑不易破损的拷贝纸,字小如米粒,卷成香烟状,塞进衣角或伞柄以保安全。”老党员潘文星回忆,但后来这种做法被敌人识破,改为把信件塞进饼内,通过后再取出,“要是遇紧急情况敌人搜身时就吞入肚内,以确保党组织的机密不泄露。”
如何将红色文化转化为绿色发展?近年来,万山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红色+”发展思路,紧扣“红色”资源优势,以“红色+基因挖掘”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以“红色+采摘基地”推动体验观光农业发展,以“红色+品牌推广”撬动高端绿色农产品形成,走出了一条“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党委政府通过建立革命纪念馆,为所有革命遗址立碑、挂牌,还原革命斗争场景,修缮革命遗址,加大基础投入等一系列措施,深入挖掘万山革命素材,大力开发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让万山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万山”品牌名声越来越响亮。现在万山村已成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市“红色基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青田中小学生红色教育基地等,近两年累计参观人员余人次。
红色资源与绿色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万山乡围绕乡村振兴这个大方向,以“红”引人,以“绿”留人,让村庄更美、更有内涵。如今,游客参观了红色遗址,接受红色教学后,还能到万山乡五十步覆盆子基地进行覆盆子采摘,参加农事体验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
“这几年,村里红色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在红色资源的带动下,全乡的绿色经济,尤其是覆盆子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我们老百姓的钱包真正鼓起来了。”万山乡孙阔村五十步覆盆子基地负责人叶巧巧笑着说。
近年来,万山乡打造油茶基地亩,覆盆子基地亩,竹林基地亩,大力发展万山红米酒、蜂蜜、笋干、番薯粉等特色产业。另一方面,以强村公司为媒介,用好“红色万山”品牌,做好全乡特色农产品的统一收购、包装和销售,积极完善农产品展销平台和营销体系,年,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万元,红绿融合发展初显成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