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很多野生植物的价值被发掘出来,这几年很多中药材植物的价格屡创新高,比如石菖蒲、酸枣仁、川贝母等。与此相反的也有不少曾经广为人知的中药材,相比巅峰时期而言,现在已经行情十分低迷,比如覆盆子、白及、三七等,其中不乏炒作和严重的跟风种植,让很多农民都损失惨重。
这两类药材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都是野生供应,而后者都已经被种植多年,但其实除了炒作和跟风种植之外,它们本身的价值也是影响行情的关键。
有一种曾经农村很经常用到的中草药,如今仍旧是野生居多,但却已经没落了,甚至到了“不值钱”的地步,它就是金毛狗蕨,又称金毛狗脊等。金毛狗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蕨类植物,与其他蕨类植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地上部分块茎,这部分块茎表面长有一层金黄色的细小绒毛,所以辨识度非常高,在野外也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
在以前,很多农民在山上见到金毛狗蕨,还会顺道采挖一些回去以作备用,因为金毛狗蕨的金黄色绒毛能应对创伤,起到止血的作用。因此很多以前在农村长大的朋友,都对金毛狗蕨有一定的印象。
作为曾经农村人常备的中草药,金毛狗蕨确实受到过重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便捷、高效的创可贴盛行,金毛狗蕨也失去了最主要的用途,而泡酒等小众需求根本就支撑不起它的价格。
以至于近几年金毛狗蕨作为中药材压根都没啥需求,入药的价格长期处于几块钱一斤,而新鲜采挖的则更廉价,收购价格在一斤1、2元,对比其他药材而言,真的可以说是“不值钱”了。虽然金毛狗蕨的低价,也有人认为是被“故意为之”,但是其药用价值确实没有很突出,也没有得到更深的挖掘。
为何有“故意为之”的说法,因为金毛狗蕨已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多年,这意味着它被允许流入药材市场的数量不会很多,供应的短缺使得很多药企不会刻意对其投入研发,从而也反过来控制采挖的数量。现在的金毛狗蕨基本都是野生的,没有了庞大的药用需求,采挖的人少了,还可以通过进口来满足供应,这使得金毛狗蕨的野生数量也是越来越多。
眼看着金毛狗蕨野生数量变多,或许以后能脱离“保护”行列,但这两年金毛狗蕨的观赏价值,却被一些不法分子给惦记上了,遭遇大面积盗挖。据媒体报道,近日在福建漳州有一起盗卖金毛狗蕨的案件告破,涉案金额超1.1亿元,被盗挖的金毛狗蕨就是被当成盆栽售卖出去的。如果以入药来计算,那数量该有多庞大才能达到这个金额,而单靠观赏价值就能有如此大的数额,也足够令人震惊。
前文提到过金毛狗蕨的最大特点——金黄色绒毛,不法分子正是将盗挖来的植株进行切割、培育,制成极具观赏性的盆栽,售价在一棵元到元,卖到全国各地。在事发之前,已经有30多万棵金毛狗蕨售出,可见这些人的制作手段以及市场需求都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既然金毛狗蕨已经是保护植物了,还是要爱护,不可随意采挖,价值再高也别贪心,何况现在南方很多山区多的是这种植物,一点也不稀罕,真觉得购买这些盆栽的人是在交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