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严新作七花草虫图卷大图与手稿

这是千竹书院第55期·年第7期专辑

??七花草虫图手卷之写生稿

方严新作

所有点击屏幕可看大图

(请横屏观看)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

材质:纸本设色

尺寸:33cmxcm(全卷)

视界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尔雅》,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韩愈诗谓:“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以为花草虫鱼之小,体察它们,不入圣道,更遑论经邦济世。但深究人类的学问,大抵还是先从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来的:不知晦朔的朝菌,不晓春秋的蟪蛄,庄子的寓言似漫言无稽,却也是先于自然中体察到了物性。一个鸟语、虫鸣、草荣、木实的生机世界,一直活泼泼地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我”者观花溅泪,闻鸟惊心,无“我”者观之,竹风虫语,但听秋吟,是以诗人感之入诗,画者察之入画。

禅宗里,南人北人皆可成佛,只因佛性无二致。对于画者而言,理法一也,香草臭虫都可入画。方严老师今次所绘《七花草虫图卷》手卷,以笔墨释花,释龙葵草、辣椒、蒲公英、河白草、覆盆子。释虫,释蟋蟀、纺织娘、螳螂、蜻蜓、臭大姐。

笔墨无声,诚欲邀诸君一听……

(文/罔两见笑)

??元钱选八花图卷与局部图

??清恽寿平甌香馆写生图与局部图

七花草虫图卷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之一

材质:纸本设色

学名:龙葵草

形态:茄科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秋季果熟。

别名:天茄子、天星子等。

性味: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生长:全国均有分布,多见田边、路旁、荒地野生。

??七花草虫图卷之一局部细节——龙葵草

学名:纺织娘

门属:有颚亚门纺织娘属。鸣虫,常见绿、褐色。

别名:纺织郎、纺花娘等。

食物:植食性昆虫,食花瓣、树叶,昆虫。

生长:全国均有分布。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

栖居:不喜强光,喜欢凉爽阴暗环境。

??齐白石画院藏稿纺织娘

??七花图手卷局部细节——纺织娘

??方严写生稿

“吃货”的春天和“饕餮”的夏天

记忆里,家人见面的问候语是一句“你吃了没”。

路上,儿子问我小时候关于春天的记忆。想了半天,竟然是个放大的“吃”字。是呀,地里的荠菜,树上的槐花,淡绿的榆钱,和上面粉,再用腌好的香椿芽,把整个春天都含在嘴里。描述的美好记忆掩盖不住儿时农村里春季蔬菜的匮乏带来的窘迫,这又是现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们没法理解的。

看到老师的这件新作手卷时,我的第一眼竟然还是一个“吃”字,瞬间被画面拽进回忆里。龙葵草在山东老家叫做天星子,夏季,在地里帮大人干完活后,寻找一些野生紫色成熟的天星子吃,那是香甜的记忆。捕捉纺织娘听叫声,捉蝗虫、蟋蟀、蚂蚱烤烧了吃,那是一个大写的嘴馋画卷。

记得有人把“吃”的食粮分成物质、入身的和思想、入心的两类。如今入身下肚的物质食粮从数量上讲是解决了。而入心过眼的思想美学食粮自觉依旧匮乏。

因为自小农村长大的原因,特别喜欢田间地头的蔬果花草,一花、一叶、一虫、一果,都是无上粉本。有哥们问我说怎么不见千竹书院外出写生呀?我说什么是写生呢?哥们说当然是背着画夹对着花草去画呀。我说那或许应该叫“应物象形”吧。生。这字儿古人特别看重,要是掉书袋,能翻出一堆大词儿,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字“活泼泼”。眼睛上的写生是简单的,照猫画虎的对物画形,稍加训练就能画的不错,但是得到的多是一堆素材而已。至于用相机代替眼睛的,就更不讨论了。心中的写生是困难的,感受自然的律动,体会枝活叶茂的力量,自己的心跳和手中的笔墨相互协奏,触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观者,这才是写生的真意和笔墨的奥秘。

当然了,只说不练是假把式。说一堆,画不出,或者是对物写生数天,纸上死物一片,更是令人尴尬的。其实,好的作品不需要另行解读,美,就在这里,笔墨大餐已经随着屏幕展开,这是“吃货”的春天和“饕餮”的夏天。

你、吃了没!

(文/慧一)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之二

材质:纸本设色

学名:辣椒形态:茄科一年生直立草本,人工种植。别名:辣子、秦椒等。性味:性热,味辛。功效:温中散寒,开胃消食。

生长:全国大部分地区皆有食用栽培。

??七花草虫图卷之二局部细节——辣椒

学名:椿象门属:六足亚门椿科。别名:臭大姐、臭虫等。食物:捕食小虫。生长:全国均有分布。种类极多。栖居:品种多,习性不一。

??齐白石画院藏稿椿象

??七花草虫图卷之二局部细节——椿象

??方严写生稿

白玉伴珊瑚天真出幽淡

辣椒,是再寻常不过的植物了,人们常常只是惦记着它红绿的果实,伴随而来的或辣或甜的口感,是一个停留在舌尖上的名字与记忆。但在饮食口腹之欲以外的文化视角里,辣椒的身份,先是观赏植物,古人赏其味,更赏其美。“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清代陈淏子在《花镜》中如此记载。辣椒花是白花,花开六瓣,颜色素淡,与其果实的红绿浓烈相较,竟有一种简静之美。

初见《七花图》时还未完稿,幽淡的颜色隐于尺素当中。远望去只有一个淡淡的影子,可就是这个缥缈的影子竟让人觉得鲜活无比,忍不住想要去亲近这些花草。

方严老师此作采用没骨法,用笔精准,形质俱存。辣椒叶上立一椿虫,动静相宜,怡然自得。以大笔触铺写辣椒叶,细劲挺拔的线条勾写叶脉,白色辣椒花玲珑剔透活色生香。细察局部,细挺的枝、娇嫩的叶、厚重饱满的果实,前后穿插,各归其类,感悟蕴于用笔之中,在笔端生发出自然活泼的节奏来。读此作似能感受到“心手忽相忘,谁知有笔墨”的艺境……

(文/李永翰)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之三

材质:纸本设色

学名:蒲公英形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夏开花。别名:婆婆丁、华花郎等。性味:性寒,味苦、甘。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结,利尿通淋。生长:全国皆有同属野生生长。

??七花草虫图卷之三局部细节——蒲公英

学名:斐豹蛱蝶门属:六足亚门鳞翅目。雌雄异型,观赏蝶类。别名:黑端豹斑蝶、斐胥蛱蝶。食物:植食性昆虫。生长:全国东部地区广泛分布。栖居:喜好在开阔草地及林缘活动,喜访花。

??宋李安忠晴春蝶戏图局部

??七花草虫图卷之三局部细节——斐豹蛱蝶

??方严写生稿

记蒲公英

对蒲公英的记忆还停留在十来岁。有一日在田野间玩,我流鼻血的病又犯了,又没有水可以拍击额头,情急之下,伯父拔了几棵蒲公英,将叶子揪下来,用他粗大的手掌揉搓成团状,堵在鼻孔中有很好的止血效果。

甘涩的汁液流几滴到嘴巴里,这就是童年的味道。

因为蒲公英的生命传播只需要风,所以乡野间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印象中它的花有白色也有红色,叶片是肥厚的,边缘有细细的小刺,夏日的田埂上,如果不注意,会刺到孩童的光脚丫。但是又不会像蒺藜一样叫人刺痛难忍。

宋代以后大量文人参与到绘画中来,所以对于动植物的描绘都会加入人文爱好。比如倪瓒《六君子图》,不知道以为是画了六个人,实际是六棵树。又比如在兰竹的边上经常画有荆棘,喻义为君子需要小人之衬托。东方的审美要求是尽善尽美,善是排在美的前面的。看到方严先生笔下栩栩如生的蛱蝶翻飞在蒲公英的叶间,顿时勾起了昔日的记忆。

(文/杨近白)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之四

材质:纸本设色

学名:河白草形态:蓼科一年生攀援草本。别名:杠板归,贯叶蓼等。性味:性微寒,味酸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生长:全国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生长。

??七花草虫图卷之四局部细节——河白草

学名:长尾水清蛾门属:六足亚门大蚕蛾科。别名:绿尾大蚕蛾等。食物:植食性昆虫。生长:全国东北、华北、华中地区生长。栖居:夜行蛾类,盛夏最多。

??宋佚名青枫巨蝶(蛾)图局部

??七花草虫图卷之四局部细节——长尾水清蛾

??方严写生稿

不必古人有此

恽南田认为作画可以随意涉趣,不必拘于题材。故可“不必古人有此”,“于不可图而图之”。南田笔下题材多新意多,但其意决非当下画坛“无中生有”般的“猎奇”,也不是人无我有的刷存在感,而是“道法自然”,是“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具体呈现,方严先生《七花图卷》正是此两句的完美诠释。

摹古之辈当求“古人之有”,作画需入古人法度,然不在其“有”而在于“法”,方有“不可图而图之”,此卷可见方严在创作上的随意挥写却又严谨细腻。方严绘没骨《七花图卷》与南田早期画法相似,先直接点跺而写后勾线渲染,以求“形神皆备”“活色生香”,但不能只看表面,此绝非仅仅是表面的“肌肤之丽”。中国画“求真尚神”以“极妙参神”为第一要义,以“物任其性”、“穷理尽性”为方法,以“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为目的。要义到目的依次降格,具体到技法就更低了,所以不能只看到表象,只看到技巧。笔墨是留在纸上的假象,却要模拟自然万端品类的真实存在,笔墨是不可能创造出等同于生命的东西的,所以“活泼泼”、“生动”只是一个貌似真实的假象。以假求真这里面的玄机就是合道,也是“道法自然”的表现,非“活泼泼”的不能为之。

最终作品是依靠技艺来展现的,我们就此作来说说从“古人无”怎么到“图之”的,首先必须有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六法之中“传移模写”个人理解为写生,而“应物象形”、“随类敷彩”、“经营位置”、“骨法用笔”都涉及具体的内容。总之写生就是察物象、究其质、明其理、写其生动。

(1)“应物象形”造型上和而不同以求最大丰富性。叶子基本呈等边三角形,但运用朝向、翻转、大小、交叉、前后、俯仰等手法力求做到张张叶子不雷同不重复,每张都有其独特的作用。由于叶子的三角形所以选草虫的时候有意选择飞蛾,飞蛾的翅膀也是三角的,所以能够和谐相融,具备完整的统一性。

(2)“随类敷彩”用色上讲究呼应。蛾和叶子均是绿色,色相接近明度不一,协调而又有对比;同时果子的颜色在蛾的身上均可以找到关系;并且蛾身上的半圆斑点和果子的圆形也是一个呼应;茎的红色和暖绿的叶子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蛾身上的白色又突出了主角。

(3)“经营位置”穿插上讲究长短、疏密、留白、前后以及各自朝向关系。叶柄、主干、叶子、蛾的翅膀的长短运用交叉避让的方式呈现了多样性;从疏和密的对比看,有形的枝干叶子蛾等形成的聚散,其次就是隐形的留白,留白的多少就决定了疏密,并且注意里面的小空白不能和叶子大小相仿;外轮廓也就是穿插的外延,露出的头要有聚散松紧,并且外延形成的关系线都能再另一处找到对应。

(4)“骨法用笔”是对质地的理解。质地的理解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来完成,杆子的硬度、叶子的薄薄的柔软度、果子的厚实度,可以通过手的碰触来实现。质地的了解直接关系到用笔的节奏和力度,也就是“骨法用笔”的依据所在。

(5)“传移模写”就是上面四条合在一起,加上情态,在自然坏境中的生发状态,并赋予真实的感受,这一点体现了整体的创作意识,即把握自然之道体现自然规律。“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徘徊。”情景交融,物我相通,从而两两相忘,以达到“妙夺造化”之工。

综上五点我们可用宋人小品的创作为参照加以印证。便知画出一张经得起分析,称得上经典的作品是何等之难。宋画如百练精钢,趋之者如过江之鲫,唯方严先生从中锻炼出“理法”二字,以线质应万物、以节奏合自然,化精钢为绕指柔。此长卷每本花卉每只草虫都妙合自然。正所谓“造物在我”!

(文/觉庐)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之五

材质:纸本设色

学名:草茉莉形态:报春花属一年生植物。夏秋开花。别名:懒老婆花、地雷花、粉豆花等。性味:性甘、苦,微寒。功效:清热解毒,活血调经,利尿泄热。生长:喜温和湿润,不耐寒,全国大部分地区观赏种植

??七花草虫图卷之五局部细节——草茉莉

学名:白尾灰蜓门属:六足亚门差翅目昆虫。分蜻科、蜓科。别名:丁丁、点灯儿、山咪等。食物:食肉性昆虫,捕食昆虫、蚊子等。生长:全国皆有分布。栖居:常见水泽生长,多在黄昏飞出。

??齐白石画院藏稿蜻蜓

??七花草虫图卷之五局部细节——白尾灰蜓

??方严写生稿

韵致婉然穆若清风

儿时的我对各色花卉就有着极大的兴趣,只要看到花就会驻足观赏,时常感叹于自然万物的神妙。在乡间,紫茉莉的名字叫“煮饭花”,它娇羞而低调,总是在炊烟袅袅的黄昏时分静静开放。它既是一味中药,又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方师以它入画,实属妙哉!

古人云:万物静观皆自得。画家只有在自然中感悟天地精神,与自然万物达到心灵上的呼应,才能画出气韵生动的作品。能把自然景物合理的绘于画中,这很考验画家的综合能力与境界。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论述“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这充分说明了画家学识修养的重要性。此帧七花写生图卷所折射出的艺术高度,不难看出画家在自然生活中体悟至深和自身的非凡艺术修养。写生并不只是对景临摹,而是写其生动意趣。艺术创作一旦脱离自然生活,必然是空洞乏味的。

绘制草虫是件极难的事情,画家必须在方寸之间展现极高的用笔技巧,不拘泥于形制。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讲:“古之画,或能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气韵与形似的关系归纳起来,气韵为先不丢形似,形似是一种手段但又不是最终的目的。

宇宙万物有形也有神,它们不仅有可观可感的外在形态,也有其内在的自身规律。如同人有不同气质,不同种类万物也都有其独特意趣。观方师此作,以没骨手法展现蜻蜓立于紫茉莉之上,可谓是形神兼备,赋色典雅。此中妙处,须细细体味……

(文/徐聪慧)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之六

材质:纸本设色

学名:地黄形态: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开花。别名:生地、小鸡喝酒、酒壶花等。性味:传统中药,鲜、干、熟地黄药性差异较大。功效:传统中药,鲜、干、熟地黄药性差异较大。生长:全国大部分地区生长。

??七花草虫图卷之六局部细节——地黄

学名:蟋蟀门属:六足亚门蟋蟀科。鸣虫。玩斗虫。别名:蛐蛐、促织、油葫芦等食物:杂食性昆虫。生长:全国皆有分布。种类繁多。栖居:多见土壤湿润山坡、田间、乱石、草丛中。

??齐白石画院藏稿蜻蜓

??七花草虫图卷之六局部细节——蟋蟀

??方严写生稿

富贵野逸本一家

在中国的花鸟画史上,向来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留下来的文字更多的是从表现形式、个性风格方面加以区分,而强调“徐黄异体”。但作为画家,如果深入笔墨的内在之理去分析,则“富贵野逸本一家”。

作为宫廷画师的黄氏父子,多写宫禁中珍禽奇花。而作为江南处士的徐熙则多写江湖野卉野禽。无论是恭谨精细还是洒脱放达,无论是重彩赋色,还是直笔落墨,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传达出了物象的神采生机。风格只是他们个人性情上的差异,个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唯一性的标识,只有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它才有意义。所以个性风格学不来也不必学。但“传神”却是笔墨的根本要求。是历史上每个有成就的翰墨家必须达到的准入条件。

方严老师的这卷《没骨七花草虫图》就是解读“富贵野逸本一家”的绝佳体例。

且看那一蓬活泼泼的地黄花,儿时在野外摘“酒瓯儿”(北方特殊称谓)的感受油然而生。那环绕垂展的花筒,筒口偃仰开合,纤柔的细蕾伸出花外迎风颤动。翻卷出的花瓣上的丝丝脉络仿佛散发出一阵阵清甜。茎是粗柔敦厚的,再加上下面肥肥叠叠的叶子,这种由视觉而进入心理感受的审美体验回环往复…

只有精准合度的笔锋才能传达出如此生动细腻的感受,让物质的墨迹和颜料在一片纸上活起来。而精准合度正是指高度的符合物质与物理,也就是自然之理。在画家笔下,有的人用笔可称生动,有的人则不生动,这“有无之分”也恰恰是判定了其用笔遵循道理与否。但生动又有“程度之分”,这又意味着既能明理的画家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这种道理。这种程度上的高低差别也即画家的天分之别。至于表现在画面上的或富贵或野逸的特点,则是笔墨首先活起来之后的自然呈现。越是精准合度,则个性越鲜明。

至于表现手法上的工细或放纵,赋彩或水墨,勾勒或没骨,都属于在特定的感受下随机选取的方式,只要能够传神达意,都是可以的。它们都是为"生动传神"所统摄下的一家成员。如果失去了传神这一目的,那任何一种方式都成了陈腐的套路。

再看此幅图卷,覆盆子、天星子、地黄、蒲公英等不常见的表现题材,在方师的笔下一一还其天然韵致。笔墨依附着物理,各尽其质,墨与彩在笔的带动下,生机焕发。蝶蜓等小生灵在纵肆精微的挥写下,萌萌然与花叶融合为一个生命的世界。春的气息就在这徐徐展开的笔墨卷子里流动。是工笔还是写意?是勾线还是没骨?是富贵还是野逸?——都具备又都无法概括。经典作品都是不能被程式所限定的,因为无论作者表现时,还是观者品读时,心头通感的都是那永恒的律动,一切外在的形式技巧都已忘记…

(文/孔方)

名称:七花草虫图卷之七

材质:纸本设色

学名:覆盆子形态:蔷薇科木本多年生植物。夏初成熟。别名:乌藨子、小托盘等性味:性温,味甘、酸。功效: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生长:全国中南部地区生长。

??七花草虫图卷之七局部细节——覆盆子

学名:棕静螳螂门属:六足亚门螳螂目。别名:棕污斑螳螂等。食物:杂食性昆虫。生长:全国皆有分布。种类繁多。栖居:农田野外,栖于草丛及树枝上,有趋光性。

??宋林椿葡萄草虫图局部

??七花草虫图卷之七局部细节——棕静螳螂

??方严写生稿

珊瑚映绿水

鲁迅先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过“覆盆子”,他是这样描述的:“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覆盆子作为童年的山珍之一,一直有一种甜蜜的情怀,香味宜人,口感独特,并且具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它不仅仅是厨房中常见的食材,在自然界中也是禽鸟昆虫的解渴之果。

此幅作品,方师以精妙的没骨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只螳螂轻立于覆盆子枝头的画面。画家取其折枝一角,进行局部构图,突出表现了枝叶、果实的形色和螳螂的情态。覆盆子果期属夏季,作品中表现了在覆盆子果实硕大饱满之际,螳螂立于枝头欲食之的瞬间景象,仿佛夏日燥热蝉鸣时,而此处却凉风习习,清夏宁静。画面中花果设色清丽雅致,画风细腻,用笔干净、流畅,覆盆子以朱红着色,浓淡变化有序,笔触清晰明了。枝叶穿插交代清楚,注意了果实与叶面正、侧的空间关系,富有体积感。画中覆盆子一簇连着一簇,或隐于叶中,或展露枝头,好似绿绸上滚动的明珠,饱满且有色泽。

螳螂的描绘可谓此画一看点,通过此处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精到的写生功底及巧妙地处理概括能力,对自然景物体察入微,图中螳螂的每个细节的描绘都符合自然形态,三角头部,复眼突出,前肢轻轻摆动,栩栩如生,身体向前而目光却是斜视覆盆子,更是增添了画中笔趣。螳螂的触角又细又长,观之便可知非常轻盈灵活,可见其笔下的线条极其稳健,运笔颇有刚柔变化。螳螂大多为绿色,而画中以花斑色染之,淡淡的墨色融在赭石、钛白的底色之中,使得色彩的亮度大大降低。画面中的螳螂不会鲜艳出挑,且更加淡雅和谐,巧妙地与覆盆子枝头的花苞相融合,拉伸了画面的构图立意,整幅作品给予观者平和秀雅的视觉感受。

(文/陈万亨)

??方严书法字均1.5cmx1.5cm

后记

上一期推送的千竹敦煌游学,历史风沙的苍浑,却掩不住笔墨生趣,千年挥运,如在目前。本期的七花图,则注目于抛丛傍路的野花稗草之中,听风声,闻虫语,理会四时情趣。千竹的视野游走在历史的浩大与自然的微渺之中。人道是艺术能于一瞬见终古,于微小显大千。我们仍继续游学在历史与自然的路上。后会有期……

本期编辑

千竹书院学术委员会

学术顾问

方严

本期文案

署名文章+慧一

本期设计

心行+瓮庐

更多精彩往期内容,

请加“千竹书院”







































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enzia.com/fzzy/8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