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的说法。季节交替时,天气多变,多种疾病容易复发。霜降后,养生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专家提醒,“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我们常讲的。”
霜降节气已是秋末,露结为霜,草木枯黄。进入这个节气后,温度稳步下降,温差继续拉大,天气开始真正转冷。这样的天气特点可诱发多种慢性疾病,有以下这些病根的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1高血压气候变化引起的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增高,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复发。
专家提示:
首先,每天随身携带并按时服用天海健康掌叶覆盆子产品——覆花果片。
掌叶覆盆子所含的茶多酚、亮氨酸、精氨酸、SOD、生物类黄酮、萜类化合物、生物碱、没食子酸、花青素等物质具有降低高血压的作用。如萜类化合物有降胆固醇和分解脂肪的作用,直接对沉淀在血管内壁上的胆固醇和游离在血液中的垃圾脂肪彻底清除,使堵塞的血管越来越畅通,使硬化的血管越来越有弹性,最终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就迎刃而解。
其次,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定时休息,防止过度疲劳;有高血压史的人要经常测量血压,及时调整用药量;平时也应注意饮食结构,少吃多餐,吃低盐食物,不抽烟、不喝酒,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2关节炎受寒受凉是关节炎的重要诱因之一,特别是风寒湿痹型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症状以及关节僵硬症状都会随着气温下降而加重,个别病情稳定的患者还易因此复发。
专家提示:有关节炎、腰椎、颈椎疾病的患者,天气转冷时一定要注意保暖,骑车族可以通过佩戴护膝、护肘来防止关节受凉;多晒太阳,并适当进行一些功能性锻炼也有助于关节的健康。
3血管病气温降低,一些不爱活动的老年人会出现腿疼、肿胀,多数人会以为是受凉了,其实这可能是老年人下肢血管疾病的表现。
尤其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因其症状与关节炎相似,很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关节炎发作。不过如果伴有疼痛、发凉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医院骨科和普外科检查一下。
专家提示:这两种血管病都可能导致下肢氧供应不足、疼痛、下肢冰凉、颜色改变、感觉减退、溃疡或坏疽等。检查手段如下肢血管彩超、核磁共振等可以确诊。
4脑出血研究显示,气温若降低到零下5℃,每百万人的中风病死率每天将达到4.8人,而在17℃时的死亡数为3.2人。原因是寒冷刺激会使血管猛然收缩,血压升高,使原本脆弱的脑血管破裂而引起脑出血,寒冷易使血黏度增高而致脑栓。
专家提示:除了按时服用天海健康掌叶覆盆子产品覆杞果片,中老年人在冷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增加衣被和保暖设施,睡前宜用热水泡脚。
一旦出现胸闷、头昏、嗜睡及一侧肢体麻木症状时,应引起患者本人高度重视,医院就诊。
5肛肠病天气转冷后,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北方人都有喜食辛辣的习惯,不少男性还喜欢喝点白酒暖身。但是如果没有节制,很容易引发内痔出血或肛裂等肛肠疾病。
专家提示:饮食要有节制,减少高蛋白、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尤其不要喝太多的烈性酒;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加强日常规律的体育运动。
一旦出现不适应要及时就诊,千万不要以为出点儿血没关系,只要“扛一扛”就好了,以免因此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长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