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殿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649.html
岛君说
年以来,国人的文盲率有效降低,但这或也遮蔽了深层次的人文教育问题。
简单为认,复杂为识,识字不同于工具式地认字,区别在对其蕴含的传统精神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体认和领悟。
有学者做过一个通俗的比喻:就像“隔壁老王”,你跟他住一个小区,你对他认而不识,他长什么样你知道,叫什么你也知道,在哪儿工作你也知道,甚至有事也会找他打听、找他帮忙。但除此之外,他的其他一切、他的历史,你什么都不知道。
由于现代教育分工太细,今天的语文远非过去涵盖了语言、自然、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美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一体式教育,加之升学、听话与服从、意识形态等已成了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因而,国人常识少,偏见多,很容易陷入简单化的思维和粗鄙化的文字表达。
对自己的文化的热爱变得肤浅,侈谈精神上的“文化自信”,而精神资源严重匮乏的结果是,国人会轻易地背信弃义、舍义取利。
学者一度呼唤致力于培养人格、伸张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的新范式出现,父母亦须改变把教育简化成军备竞赛的观念,毕竟他们强迫下一代学习的一些东西,在未来或许并不真的重要,在这个角度看,父母也同样需要被教育。
作者:张飞
图片:视觉中国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历史学家、翻译家资中筠先生念念不忘一件“糗事”,一次与人聊天,她脱口而出说真是“墙有茨”,在场的一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很惊讶,问说你是学外文的人怎么还知道“墙有茨”?这句是出自《诗经》的话——“墙有茨,不可扫也”,白话译作“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
资中筠说,老一代的人说话不喜欢太露,一般爱用隐喻,这是很寻常的比喻,少时便听大人说过。“在那位比我年轻的教授看来,这种典故只有他那样的古典文学专家才懂。说明我这代读书人一般常用典故,到这一代人就成为专业知识。
在她看来,中文的成语、典故特别丰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每个人本能地都用母语思考,所以对母语的修养越深,能调动的资源、语汇以及联想就越丰富。”
不过,反观我们现在很多的学校教育和教学文化氛围,跟她的理念相比,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语文变成了一门“技术性”的课程
资中筠年少时,教授古诗的人尚被称作国文老师,国文课传授的是历代古文,“五四运动”后小学改设国语课,教材的口语特征更为鲜明,所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建国后,在叶圣陶的建议下,“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称作“语文”,列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
自民国时期至今,语文教育几经流变,今已远不同以往。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重要的节点:年的教育改革把语文课本改成文学课本,按照文学史的框架选择经典著作,但这种课本有一个毛病,就是对学生进行了纯粹的文学教育,而相对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国的汉字毕竟是很难学的;60年代,有人则提出“语文课是一门工具课”,不是文学课,强调要抓住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也是如今语文教育格局的基础,只不过愈来愈发展到极端。
著名学者钱理群就曾评价,“尽管最早提出这样的主张有它的历史合理性,但把语文课定位为工具课的主张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弊端来。这种主张把人文教育排除在语文之外,使语文变成了一门技术性的课程。”
在一次采访对话中,钱理群这样解释人文教育的作用:“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时,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别林斯基说过,年轻的时候应该追求做虚幻的东西,不能过早地把人培养成太现实的人,要敢于做梦。”
中学时代的钱理群做过很多梦,梦见很多美好的东西,当时令他印象很深的是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为了做人可以牺牲一切,这就是鼓励我们建立一种做人的基本信念。”
他认为,现在的孩子过于懂得现实、过早面对世俗丑恶、学会世故,是很可怕的事,“缺乏那样的人文教育,精神上没有打底,在现实的操作中就可以不讲理想,不讲超功利的信念和律令,也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
文化批评者陈丹青曾说“民国的(语文)课本好善良”,“尤其是小学课本,有猫、狗、春天、风筝,编课文的人有慈悲心、父母心。”他说,“你看周海婴回忆录里提到的他在上海念小学时的成绩单,包括品德、智力、勇气、谦让、礼貌等项……木心先生幼年在乌镇的小学上文学课,一所中国乡下的小学里就已经放莫札特、舒伯特的歌了,还有勃朗宁的童话、安徒生的童话。”
可如今,借北大文学教授陈平原平实的话讲,“高考的压力太大……如果说迅速提升成绩的话,语文课是做不到的。”
80年代初,大学毕业生人人分配单位、工资还比同龄人高出一截,中国人的“教育成功学”出现,更多的人不断聚拢在考试主义和学历主义下,考试成了核心,连语文课等基础教育也被拉入这个“成人-成材-进入社会-有份好工作-有个好前途”的成长链条,应试教育应运而生。
陈丹青回忆,“我小时候见到的初中生、大学生,他们的家教,他们对学问的态度,那种好学、担当、奉献,还没有完全断掉……(90年代)都变成我要拿学位,或者我要入党,我要做生意,上学变成了一件赤裸裸的功利的事。”
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
会使孩子丧失兴趣
语文课在如此的社会变化中首当其冲。
几年前,令《收获》杂志的编审、作家叶开感到荒诞的事来自于女儿的语文课堂,女儿上三年级学到《智烧敌舰》时遇到一个问题:“三国里谁最有智慧?”刚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的她觉得答案是孔明和庞统。叶开很开心,“孩子是真看明白了”,可是次日老师批改这道题目时,给了女儿一个大红叉,理由是: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叶开非常愤怒,他的好友、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时任主编晓苏公开说,“我们觉得,现在的语文里,非语文的因素太多,太多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因素,老师又教得太保守太落后,学生不喜欢。”
资中筠最早知道的诗句是“春眠不觉晓”,她3岁的时候,早晨起来时外面下起雨,母亲一边给她穿衣服,一边用自己的方言湖州调吟这首诗。
小学六年级,她读到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很感动;后来读到白居易的《卖炭翁》,每每读到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让她心酸,“我们设想一下,那个老头儿,在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还希望天冷一点,炭能够卖个好价钱。但是最后这个希望也落空,他那一车炭全被有权的人抢走了,只扔给他两段绸子。”
资中筠很感慨,“中国文字、文学有那么丰富美好的东西,生为中国人,如果不知道欣赏,该多可惜!”
作家张大春曾说过,透过语文,当然可以学到任何东西,他解释,“因为我们的思想、感受,都是通过语言才落脚的。”
诗人欧阳江河在与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一次对话中也说,“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最重要的一种呈现和凝聚的方式。它并不是在传达我们的肉体生命状况,它本身是疾病、力量、虚无和思想的一个真正意义上各种信息的携带者、传递者、呈现者。”
在电视节目《同一堂课》上,作家麦家回到母校为五年级的孩子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说,鲁迅写植物也好,昆虫也好,蟋蟀、覆盆子或鬼故事,全是他经历过的,“童趣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保留童趣,甚至保留那种野生状态很重要。”他想告诉他们,一个人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生活的那片土地,而童年也是一个人的故乡。
主持人孟非到台湾为六年级的孩子讲李白的诗,他认为自己和李白的轨迹有些契合:一辈子都在行走,从出生的碎叶城到四川,后来在湖北结婚,云游山东,发配夜郎,也待过金陵,最后死在安徽,一生爱玩,“朋友圈”人多。
孟非想找到另外一种表述方式,他也想拉孩子一块儿讨论,他说,“我们的小学课堂里经常是这样:好,提一个问题,昨天叫你们预习,谁会,举手。回答问题只有正确和错误,压力多大呀。如果把问题变成‘你对这个事的想法是什么’,可能好一些。”
如今的语文教育几乎都会包含默写原文、熟记作者生平、背诵注释等这些部分,可这样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或许真的会使很多孩子丧失对古文的兴趣。
家长同样需要被教育
专栏作家徐瑾近日撰文称,教育这一改变多数人命运、实现阶层跃升的主流途径在西方已经出现恶化趋势,在中国却没有引发足够认识,她说,“多数中产的孩子,起跑线已经高于他们的父母,却无法赢得和他们父母一样的阶层改善机遇。”
而事实上,在10年前就曾出现“读书无用”的新论调,热衷于为教育买单的中国家长愈发发觉社会复杂、商业险恶,花费巨大,却“产出”很低,他们愈显焦虑,但要改变包办孩子教育的做法却并不容易,关键是跳出“教育成功学”的陷阱。毕竟就业、谋生都只是孩子人生的小小一页,当它翻过之后,家长和孩子才会明白,教育不只是考试分数高低那样简单。
一些家长选择了“沪江大语文”,除语文课应试内容外,这一系列创新课程包含了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和创新写作3个部分。来自北师大毕业的窦昕是这一“大语文体系”的创始人,他的用意,是用古文课程打好国学基础,用阅读课程构建对文学史的认知,用作文课程将渊博的积累与丰富的情感体验落诸笔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何为“大语文”?
汉语不仅仅是交流、表达的工具,更应该是与伟大先人沟通,塑造历史视野,培养人文情怀的媒介。
大语文的学习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习大语文的目标:让孩子“爱上语文,做有修养的人”,拥有“渊博——自信一生”。
沪江大语文的教学逻辑是什么?
沪江大语文创新教学方法从历史背景开始,历史背景就像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一把钥匙。
为何沪江大语文的老师会有这样的教学安排呢?
1.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容易体会文章中所阐述的内容和道理。
2.了解过去的社会体制、风俗习惯、做事方法,才能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更好的分析过去,学习古文。
3.研究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这也是学习大语文的重中之重。
课程详情
儿童班课程大纲(上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