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9月7日,为了帮助农民化解“树莓滞销危机”,发挥“互联网+农业”的推动作用,辽宁省电子商务协会、浑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与王士兰村、东沟村、高八寨村联合主办的首届树莓电商节在浑南区王士兰村开幕。当日,余家企业及众多消费者进行了爱心认购和采摘活动,采购和采摘树莓1万多斤。
此时,距离沈阳部分农村“树莓滞销危机”爆发仅仅两周时间。此次树莓滞销,引起了全社会的 浑南电子商务产业促进办公室主任钱海云表示,京东、苏宁、拼多多、辽宁金农、辽宁黑土地等电商平台与农户对接,打开多种线上销售渠道;米库创服、辽宁经纬电商公司等与农户进行了对接,实现了销售一条龙服务;顺丰物流等解决了树莓冷藏、快递发送等问题,此次活动预计帮助农民销售树莓10万斤。王士兰社区(村)党总支书记于宏海表示,当前,王士兰村及周边村落的树莓基本找到销路,该村正借助此次树莓销售热潮,化危为机,力争使王士兰及周边村落的树莓品牌再上一个新台阶。
至此,备受沈阳各界人士 此次“树莓危机”成功化解,成为一个沈阳农产品如何走向市场化、品牌化的鲜活“样本”。对这一事例的深入调查和剖析,有助于了解当下农产品市场销售的瓶颈所在,找到破解当前沈阳农产品结构调整中一些问题的金钥匙。
树莓滞销沈城爱心热潮化解“危机”
Q现象:树莓丰收带来的
滞销猝不及防
A破解办法:全市上下以
“马上办”精神打开销路
8月末,沈阳浑南区的王士兰村、东沟村、高八寨村等地树莓销售难,引起了沈城人的广泛 今年,沈阳周边的树莓普遍大丰收,但是广大莓农们却一丁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往年树莓下果之时,有人专门上门收,今年却没看到一个身影。有村民们主动送货上门,不料却遭遇闭门羹!即使个别地方有人收货,价格也在1.1元—1.5元/斤之间的低价徘徊。
果贱伤农的局势似乎不可挽回。“1.1元/斤价连雇人摘果都合不上,中午还要管一顿饭。”众多莓农表示,由于雇不了人,许多村民只能靠自己的双手,能摘多少摘多少,剩下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果实烂在地里。
一时间,“帮助莓农们找找销路”成为沈阳人 短短数日,沈阳市供销社、浑南区农发局、浑南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市相关企业的负责人齐聚浑南,邀请相关村委会和村党支部负责人和莓农代表等,集思广益后,迅速商议出解决树莓滞销的多条途径。
一场莓农们的销售危机,引发了全城空前的关爱与相助,彰显出沈阳城互济互爱的城市品格。通过沈阳市、浑南区各相关部门的周密部署、众多商家的倾力支持、广大沈阳市民的热心采购,树莓危机得到圆满解决,数百吨树莓果实迅速找到了销路。
果贱伤农树莓种植面积一再缩减
Q现象:位列全国五大产区,
沈阳树莓不增反减
A根源剖析:市场风险影响
沈阳树莓产业的发展
不过,在爱心热潮化解树莓危机的同时,记者也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今年的“树莓危机”已经解决,但是体验过市场巨大的风险性,许多种植户仍然心有余悸。一些树莓种植户表示,如果看不清树莓产业发展的走势,他们或许将刨去他们种植过多年的树莓。
“浑南区种植树莓时间早、产量高、质量好。”浑南区农发局副局长王阳说,4年开始做树莓种植试点,7年达到4万亩的高峰期:70%出口欧洲、亚洲国家,30%深加工成树莓汁饮料销往各地,树莓产业还带动了浑南区大批农民就业。
在中国,有五大树莓产区。即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树莓产业群、以沈阳为中心的沈阳树莓产业群,以尚志为中心的哈尔滨树莓产业群,以南京白马镇为中心的沿江黑莓产业群,以连云港赣榆为中心的沿海黑莓产业群以及以山东临沂为中心的中部黑莓产业群。
但沈阳的树莓产业在发展中却遭遇波折。浑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后,浑南区树莓种植面积出现走下坡趋势,目前只有亩、产量—吨。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市场与价格的波动所致。近年来,浑南区树莓产业出现了三次较大波动。年是第一次波动,今年是波动最大的一次。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原因,造成了市场价格的走低,沈阳市树莓加工企业数量少且加工规模有限,这些也成为此次树莓危机的直接原因。
对于某些农户要拔掉树莓的念头,于宏海表示:“若是拔掉树莓改种玉米,将挫伤种植户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多年以来,这些老百姓用心耕耘,他们是农民中的精英,在农产品改革中带了头,他们种植树莓的积极性应当得到保护,这也有利于当地树莓产业的健康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寻求转型升级。当前,浑南区政府计划让相关村落组建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树莓大户、党员骨干或当地能人、经纪人等,实施统一经营、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对接。具备条件时,各个村的合作社再联合起来成立浑南区树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市场向好价格波动正是调整的良机
Q问题:树莓产业,
是否进入到饱和状态?
A专家观点:树莓产业仍是
国内乃至全球热门产业
当下,正值树莓的成熟季,本报针对部分莓农的困惑进行了调查。在采访中发现,除沈阳市场树莓受挫外,国内其他树莓产区很少出现“树莓危机”,国际国内的树莓产业仍在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中。
目前世界上生产树莓的国家有3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美地区,红树莓在全世界已形成成熟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和网络,美国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长期吃树莓果实,还能有效地保护心脏,预防心血管疾病。从上世纪90年代起,红树莓就成了主导美洲、欧洲、大洋洲及日本水果消费时尚的主要品种之一。
从全球市场看,树莓仍处于供不应求阶段,国际市场树莓十分紧俏,各类树莓制品大受青睐。以韩国市场为例,韩国地区树莓(覆盆子)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后迅速崛起,韩国政府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建冷库),推动形成一大批品牌较佳的覆盆子酒厂,年产千吨以上的酒厂已超过50家,在国际上不断扩大销量。以覆盆子酒为主要载体,以东方文化为推广理念,韩国树莓产业已成为仅次于红参的滋补食品支柱型产业和韩国五大特产之一(人参、泡菜、海苔、打糕、覆盆子酒)。
在我国,树莓被誉为“果中黄金”“水果皇帝”,得到科技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等部门的肯定和推荐,国内市场对树莓鲜果、速冻鲜果及果汁、果酒、果酱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河南省封丘县正在成为国内发展的先进典型,该县依托中科院成立了树莓生产技术专家组,全县树莓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成为全国树莓种植第一大县,16个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量占全国树莓出口量的一半以上,正在成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树莓产品集散流通基地。
本报记者经调查发现,目前,国内树莓市场平均价格是6-10元/公斤,国外出口鲜果平均价格15-20元/公斤,我国农民树莓每亩平均收入为元以上,树莓仍是农业调整结构的极佳品种。“因为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国内的相关企业、部分地区出现波动,这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中是较为常见的事情。”针对沈阳部分地区的树莓滞销问题,北京商业学会理事吴晓钊如是表示。
早在年,沈阳的“东陵红树莓”已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拥有了发展树莓产业的金字招牌。“今年,沈阳树莓的出口遇到了阻碍,国内渠道相对不通畅,但这也正是沈阳树莓产业进行调整的大好时机。”吴晓钊说,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有极大的能力消化这些树莓;再通过电商平台等手段,可以把市场扩大到东北地区乃至北京等地,沈阳树莓便能华丽转身,实现一次飞跃式的发展。
五大途径助力沈阳农产品转型升级
Q问题:对树莓产业的帮扶,
如何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A记者观察:五种路径
可以根治树莓危机
作为全国五大树莓产区之一,沈阳树莓产业如果能重振雄风,也将成为沈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抓手。围绕此次“树莓危机”,沈阳市、浑南区的许多部门与企业举行一场场现场会、促销会,集思广益,科学统筹,摸索出多条解决路径,进而把一场好人好事式的救助,转化成为对整个树莓产业的帮扶。
在此次树莓产业的低落与升扬的过程中,本报记者经过调查采访与信息整合,整理出沈阳树莓产业未来发展的五大路径。
一是积极开拓本地市场,开设农产品直通车。“目前,王士兰村已经准备挺进市中心,在浑南区的核心地点开办特色农产品超市,建立完善的储存、运输、销售体系,让树莓等新鲜水果直接送达消费者。”于宏海说,该村已经准备陆续在市内五区开设农产品连锁超市,同时积极联合沈阳市地利生鲜等超市,彻底解决该村乃至浑南区树莓销售的问题。
二是引进、培育树莓产业龙头公司,改变沈阳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品牌杂的局面。据调查,国内各大树莓主产区都实现了“龙头企业+企业+农户”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在树莓的产业化进程中起到关键带动作用。相比之下,沈阳本地的树莓加工企业数量少,并仍处于起步阶段,引进、培育本地的树莓龙头企业,成为沈阳发展树莓产业的当务之急。
三是依托沈阳市树莓生产基地,探索打造全国小浆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目前树莓种植基地已经从辽宁、黑龙江走向了河北、山东、湖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等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全国还没有专业的线上交易平台。市供销社拟依托沈阳市树莓生产基地,打造中国小浆果产品交易中心。
四是搭乘“互联网+”,以旅游产业为抓手,尽快树立沈阳树莓的知名度、美誉度。钱海云说,浑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聚集了十余家涉农电商服务企业,浑南区正依托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和通信平台,帮助广大莓农摆脱传统行业中的诸多难点,使浑南乃至省内的现代农业坐上互联网的快车。沈阳客运集团华龙旅游客运有限公司携手沈阳美好时光旅行社,推出了爱心旅游行动。此类活动如果持续开展,也会为沈阳周边的乡村游和树莓销售带来新客源。
五是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绿色食品,增加沈阳树莓生产基地、食品企业的知名度。此次“树莓危机”,不仅引起了辽沈地区各界人士的广泛 小小树莓产业,背后既有辽沈乃至东北的地域市场,更有不可限量的全球市场。而沈阳树莓产业的发展路径,也能为其他农产品的发展提供借鉴。沈阳市的农业发展必须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制定科学务实的发展规划、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以问题为导向,谋而后动,弘扬“马上办”“钉钉子”精神,发扬“项目为王”的意识,沈阳农产业必将实现创新转型,实现新一轮的崛起。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