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地层小层特征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792757.html

前面在“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中介绍马家沟组,下面我们把马家沟(马1、马2、马3、马4、马5(1-10)、马6)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对我们地质录井工作现场卡层,辨识马五段各小层会有所帮助:

1.马一段特征:马一期岩相古地理环境,具有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特点,盐岩盆地主要位于盆地东南部,北部延伸到府5井一带,西部则伸入到吴旗附近的莲3井一带。岩性为深灰色泥晶含膏云岩、深灰色细粉晶含泥云岩、深灰色藻屑泥晶膏质云岩,下部为灰色泥晶云岩、角砾状云岩、浅灰色云质膏岩、黑灰色泥岩互层,夹薄层鲕粒云岩。此段显著的岩性特征是泥-细粉晶云岩中普遍含有石膏。中部含量略少,石膏晶体呈纤维状掺混在泥晶云岩之中,局部为云质膏岩,具有层理性,泥质含量高,可见断续状的泥质纹层,本段岩石致密,富含泥质和石膏,局部地区为膏岩和泥岩,岩盐层和泥晶云岩层间互层,自然伽玛曲线呈锯齿状、尖峰状起伏为特征

2.马二段特征:马二期岩相古地理环境,具有缓慢海侵-快速海退的特点,因而在盆地中心的灰泥沉积中夹有两期硬石膏岩与岩盐沉积,并在远离海侵方向的西部则形成了含膏白云岩相带。岩性为深灰色粗粉晶残余粒屑云岩和深灰色粗粉晶含灰云岩,上、下部分别夹有泥岩薄层。残余粒屑为砾屑和残余鲕粒,砾屑呈扁平的竹叶状。深灰色粗粉晶含灰云岩呈他形粗粉晶晶粒镶嵌结构,沿白云石晶间选择性微弱去云化,局部尚有方解石充填的微裂隙,沿裂隙周缘斑块状重结晶。本段以泥质含量少,微含石膏,自然伽玛曲线平直可与上下地层区别。

3.马三段特征:

马三期岩相古地理环境的分布特征反映出缓慢海退层序,在时空上的发育周期和规模均较大,盐岩盆地由南向北略有迁移,分布范围也较马一期广泛。此段岩性为深灰色泥晶含泥云岩、深灰色泥晶含泥含灰云岩,夹薄层深灰色藻团粒云岩,局部为泥晶含膏云岩。岩性特征是深灰色泥晶含泥含灰云岩中普遍含有石膏,含量多在5~10%之间。泥质含量高,微晶黄铁矿晶粒呈星点状分布。局部见微裂隙,被石膏或淡水白云石充填。本段在盆地东部地区相变为岩盐层和泥晶云岩层间互层。

4.马四段特征:

马四期为鄂尔多斯盆地最大的一次海侵期,东西海域在中央古隆起连通。围绕中央古隆起主要为含膏白云岩坪及颗粒滩分布区。上、下部岩性为深灰色泥晶云(化)质灰岩、灰岩,中部为深灰色大段砂糖状细晶云(化)岩(俗称块状云岩)夹粗粉晶云岩。岩性明显特征是泥晶灰岩不同程度被强烈白云化,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不等,中部云化剧烈,形成大段细晶云(化)岩。

桌子山组(相当于盆地中—东部、南部马五、马四段地层):厚度~米,岩性可分为上下两级。上段以深灰色云(化)质泥晶灰岩为主,而下段以深灰色块状细晶云岩为主,白云岩主要是剧烈云化后形成的,这种白云岩的特征是晶间孔发育,晶间孔形状随白云石晶粒大小结构而不同,部分晶间孔被自生石英或硅质充填,由于晶间孔发育,岩石往往密度低,但由于连通性差,孔隙度虽大,而渗透率却低。沉积环境应为局限海岸近浅滩相地带。

5.马五段特征:

马五期,鄂尔多斯盆地整体表现为振荡性海退,海水明显变浅,中央古隆起又重新露出水面。岩盐盆地面积变小,发育盆缘硬石膏白云岩坪及盆缘含硬石膏白云岩坪,沉积厚度达到m以上。中部地区马五段分布较广,厚度为-米,岩性主要为深灰色、褐灰色的泥晶~细粉晶白云岩、白云岩累积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49.7%,并构成本区主要产气层的储集岩。

5.1马五1亚段:岩性主要为深灰色、褐灰色的泥晶~细粉晶白云岩,构成本区主要产气层的储集岩。底部的一套疑灰质岩石是划分风化壳小层的重要依据。疑灰质岩石一般泥质含量较高,多为疑灰质泥岩,局部相变为泥岩。该亚段又可分为四个小层(马五11,马五12,马五13,马五14)。

5.1.1马五11储层:岩性为灰色、褐灰色泥晶、细粉晶白云岩,局部夹薄层鲕粒云岩及角砾状云岩,厚度约1.0~3.0米。位于风化壳顶部,溶蚀淋滤缝、成岩收缩缝(破裂缝)较发育,溶蚀孔不发育,仅在局部地区发育溶蚀针孔。由于上覆石炭系的沉积,使其各类缝孔多被泥质、黄铁矿严重充填,加之纵向上风化剥蚀,横向上侵蚀沟槽切割,造成储层厚度变化大,连片性差,储集物性差。

5.1.2马五12储层:岩性为浅灰色、灰色泥~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局部夹砂屑云岩。储层分上、下两层。上层厚2.0~4.0米,储集空间主要以溶蚀孔洞为主,伴少量溶蚀针孔,个别地区储层上下部发育层间缝、不规则的微裂缝、角砾缝、构造缝。该层溶孔直径一般大于2毫米,孔洞多为孤立分布,且分布不均。在区域上缝洞层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溶蚀孔洞的发育差异大。孔洞少部分被淡水白云石半充填,大部分白云石、方解石、泥质、硅质、黄铁矿全充填。

5.1.3马五13储层:岩性以浅灰色细粉晶云岩为主,岩性单一,泥质含量低,厚2.5~4.6米,全区平均厚约3.5米。该层是气田溶蚀孔、洞、溶斑内晶间孔、晶间溶蚀针孔及微裂缝发育层。溶蚀孔洞呈麻斑状或蜂窝状顺层分布。孔洞直径一般1.5~3.5毫米,部分地区的溶蚀孔洞被细~粗粉晶淡水白云石半充填,示顶底的溶孔内,留下弯月样孔隙,故称新月形溶孔,或疏松全充填,局部地区被白云石、方解石或白云石、方解石、高岭石、硅质混合全充填。该层具有纵向上缝洞连续分布、横向上区域大面积连片的特点,是气田最佳的储层,也是主力气层。

5.1.4马五14储层:岩性不均,浅灰色、灰色泥晶云岩、泥粉晶灰质云岩、云质次生灰岩、泥晶灰岩等岩性在区域上均有分布,溶蚀孔洞发育极差,仅见少量裂缝。局部地区则为透镜体状零星分布的粗粉晶~细晶“糖粒”状云岩,但厚度薄,一般小于2.0米,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蚀孔。

5.2马五2亚段:硅化作用突出是此段主要特征,局部硅质高达70%,泥质以微细纹层显出,伊利石高于高岭石,酸不溶物平均含量8.%,板状石膏假晶大部分被方解石交代外,尚有部分假晶为硅质交代。颗粒云岩中的砂屑,鲕粒均有被硅质交代现象。部分井泥质含隐晶质硅质,晶间孔多被硅质充填,在溶孔中可见自生石英呈笋状生长,也可见自生石英沿层面条带状集中分布。次生灰岩中局部见溶孔被萤石充填。黄铁矿星点状普见。电性为高电阻,低伽玛,可与上下地层相区别。该亚段又可分为两个小层(马五21,马五22)。

5.3马五3亚段:马五3段岩性泥质含量较高,多数井角砾发育,为一套角砾状泥质云岩或云质泥岩。马五3层中上部角砾间富泥,下部含有较多的结核状,团块状硬石膏。上部均有一至三层蚀变凝灰岩薄层,波状泥质纹层普遍发育,坍塌角砾间泥质富集。在局部尚见泥质内碎屑,游离状分布在泥晶云岩中,具栉壳状构造。普含黄铁矿,多呈显微晶球状集合体。次生灰岩中交代成因的水云母泥质呈根须状、条带状、网格状分布,夹有粗大的自生石英晶体。部分井角砾间泥质中分布着少量的陆源石英。压实微细群体缝合线发育,下部硬石膏结核具有典型的鸡笼格子状构造。

5.4马五4亚段:顶部马五41储层的细粉晶白云岩中溶孔发育。肉眼可见岩心上的溶孔呈蜂窝状,半充填,具示底构造,圆形或半圆形,大小接近,孔径一般在2~4毫米,椭圆形孔洞的长轴方向以平行层面为主。这种溶孔的充填情况对岩石的储集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充填物以淡水白云石和石英为主,也有少量的方解石。马五4层中下部酸不溶物增高,主要成分为石膏和伊利石,其次为硅质和黄铁矿。硅质充填球斑状溶孔,垂直微裂隙和石膏假晶常见,见较多的自生石英小晶粒顺层平行排布。次生灰岩中交代成因的伊利石条带状分布,自生石英较富集,成为区别它层的特征。

5.5马五5亚段:深灰色泥晶灰岩和深灰色云(化)质泥晶灰岩,夹有薄层含骨屑泥晶灰岩,偶见泥晶含藻屑球粒灰岩。微观特征岩石结构以泥晶晶粒结构为主,普遍有云化现象,云化后生成的半自形粉晶白云石晶粒多呈游离状分布,局部云化剧烈形成云(化)岩。偶见有腕足、三叶虫、藻类及棘屑等生物碎片,它是分布广且具有特性的地层,可作为马五段的标志层。而区别上下地层。

5.6-10马五6亚段~马五10亚段:主要为粗粉晶白云岩,含有变形蝌蚪状的内碎屑(这些地层很少取心,资料较少)

6.马六段特征:马六期,边侧盆地内为石灰岩陆棚环境。西缘在石灰岩陆棚外侧发育深水斜坡环境,并在桌子山、任3井一带形成钙屑浊流沉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enzia.com/fzzp/11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