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诀窍跟着这个方法学,没有孩子看不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课后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2.缠络:缠绕联结。3.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4.鉴赏:鉴定欣赏。这里是欣赏的意思。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罕,稀少。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渊,深;博,丰富。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第二部分(第⑨一?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五、问题解疑1.“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本段多角度描写景物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第二,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且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再到高写动物。4.作者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之后插入传说,有什么作用?插入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的乐趣。5.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写雪地捕鸟?试举出一些,并说说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运用的动词有“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冬天的百草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6.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句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理?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带给“我”无穷乐趣的蟋蟀、覆盆子等动植物当作自己的朋友,表达了“我”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无限依恋的情感。7.第23段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热爱读书、读书陶醉的老先生形象。六、课文主题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课后探究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从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这两部分是通过一个过渡段连接起来的。2.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3.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三味书屋苦中有乐。“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课间休息乐。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矛盾的表现: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字左右。1.这段文字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妙趣横生。先是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藤、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2.“单是……”是强调的重点。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3.示例:不必说明媚妍丽的漓江,惟妙惟肖的象鼻山,变幻莫测的银子岩,风姿绰约的大榕树;也不必说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流光溢彩的两江四湖。单是满城的桂花飘香,就值得您到桂林来游览一番了。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蜡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二、故事背景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后又失去了听力。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逐渐接受教育。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能够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三、理解词义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拼凑: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疲惫不堪:疲倦得难以支持。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纯模仿,不加改变。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企盼:盼望。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⑤段):写“我”初识莎莉文老师。第二部分(第⑥一?段):莎莉文老师用她特有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五、问题归纳1.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么强调“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莎莉文老师来了,是“我”生命重新开始的一天。从这一天起,“我”过上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通过强调“这一天”,从侧面说明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2.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海伦期待新生的心情。3.第4段中“在未受教育之前……“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修辞作用两步分析法。作者先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坠入寂静而黑暗的世界的心理状态,表现“我”在黑暗、沉寂的世界中的焦躁、恐惧。然后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受教育前对光明的渴望。4.第9段里写“我”发脾气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写“我”发脾气,真实地写出了“我”急于想走出黑暗、沉寂世界的焦躁不安的心理。说明“我”的学习过程是如此艰难,每一点进步都需付出很多的努力,从侧面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工作细致、耐心。5.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水”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不再是仅仅限于模仿学习,而是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人间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也因为有了求知欲,“我”就更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6.“啊!世界是还有比我幸福的孩子吗?”品析这句话的含义。直抒胸臆,写出了“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说明莎莉文老师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学会很多文字后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到了世界的美好。7.“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再塑生命”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文老师是“我”的“再塑生命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8.“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答:“水”本身并没有这么大的魔力。正是对“水”的理解启发了“我”,使“我”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有名称,使“我”有了求知的欲望,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9.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答:因为此时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我”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回想起“我”因为自己的脾气而摔坏了莎莉文老师给“我”的洋娃娃,并且怎么也拼不好它,“我”十分伤心与后悔,“悔恨莫及”。10.将题目“再塑生命的人”换成“我的老师”可以吗?联系文章内容谈你的看法。答:不可以。“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灵魂被唤醒,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生命获得了新生,原有的生命被重新塑造,“再塑生命的人”这个标题很好地揭示了这个中心。而“我的老师虽然也能表达出文章的内容,但相比而言,却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所以,“我的老师”不如原来的标题好。六、课文主题这篇回忆录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七、课外知识(残疾人的事迹)1.阿炳: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2.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日语、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翻译家。4.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政治家,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课后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二、相关资料《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三、课文翻译1.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随心所欲,又不越过法度。”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理解,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6.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箪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窄小的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9.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边(看着浩荡汹涌的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10.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改变。”11.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四、问题归纳1.“学”与“习”是一个意思吗?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不是一个意思。对于知识来说,“学”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将“学”与“习”统一起来。2.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忠”和“信”?讲求“忠”和“信”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忠”是办事尽心尽力;“信”是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要讲求“忠”“信”,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3.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耳顺”与“从心所欲”?“耳顺”一般而言,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这是一种悲悯之心,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温故”与“知新”是什么关系?孔子强调,“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富贵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端,具有重要的意义。6.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想到哪些相关的诗词句?想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7.谈谈你对“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理解。子夏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与“笃志”是基础,“切问”与“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五、课文主题本课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和志向;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告诫人们要谦虚好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诚实守信、重视友情、坚守情操、珍惜时间等,是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准则。

课后探究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别人不了解我,却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2.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頫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4.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5.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示例∶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上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有身份的人,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是指有修养的人,即有才选的人。2."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信"即"诚信",对待一切人都应如此。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四、背诵全文。提示∶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背诵。五、《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间"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出自《论语》的成语∶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而有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言以蔽之——《诗》三百,一言以藏之,曰∶"思无邪。"见义勇为———见义不为,无勇也。朽木不可雕——朽木不可雕也,龚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三思而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载,任重而道远。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要不能——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阳不及舌。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登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写在最后初中语文(chuzhongyuwen)编辑整理零星地变得优秀,也能拼凑出星河。点击报名,科学规划

声明:文章转自网络,侵删

上海松江中山校区

上海市松江区茸平路弄61、62号

-67616

赶快来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upenzia.com/fzzp/62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