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24“五感”描写法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调动感官,景情相生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诗人通过细心观察,看到了“花满蹊、压枝低、戏蝶舞”的美景,也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更妙的是,“娇莺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恰巧传来一串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全诗视觉、嗅觉和听觉完美运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也要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在写景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什么是“五感”描写法?
“五感”描写法,即从视、听、味、嗅、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描写景、物的方法。在描写景、物时,能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去描摹一种或多种景物。用文字“挑动”感官,帮助读者产生联想。
著名艺术家罗丹的话大家一定不陌生“大自然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很多同学描写景物单单只写眼睛看到的,其实景物远不只是眼睛看到的。我们还应该学会调动其他感觉器官,一起来感知景物,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五感”法描写景物。
“五感”描写法有什么作用?
1.“五感法”描写,使写作对象更丰富、更生动。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朱自清《春》)
选段中“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柔;“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从嗅觉的角度写出春天的味道沁人心脾;“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应和””牧童短笛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送的美妙乐章。尽管“风,轻悄悄的”,无形,无声、无味,但是作者从触觉、味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体验,把这“轻悄悄的”的春风写的有形、有味、有声更有情,给读者带来了美妙的阅读体验,让人不禁对春天产生向往之情。
2.“五感法”描写,更利于表现作者情感。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鲁迅《社戏》)选段中“豆麦和水草的清香”从嗅觉方面写其香;“扑面的吹来”用到了触觉;“豆麦”“水草”“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可以说是把视觉运用得恰到好处;“歌吹”“横笛宛转悠扬”从听觉上让人宛然在耳。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美景,在嗅觉、触觉、视觉、听觉在交织下无不流露出对此美景的喜爱,更将能看到社戏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3.“五感法”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选段中“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枝条懒得动,低垂着”“马路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从视觉上写景物的形和色,热已经逼眼;“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憋闷”从触觉上写温度,热已经逼人;“铜铁铺里单调的丁丁当当”“每一个声响都难听”从听觉上写出热的难耐;“每一种气味搀合腥臭”从嗅觉的角度写出热的猛烈。作者综合运用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的感受,突显出烈日之炽烈,酷热难当,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怎样才能用好“五感”描写法?
1.视觉
视觉是我们依靠眼睛产生的感觉,也是所有感觉中的“第一感觉”,可从数量、颜色、形状等对景、物、人进行描写。
天空中挂着月亮,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西瓜。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视觉”写作要点:
(1)细节。注重细节描写,所写物前加上色彩、形状、状态、动作、数量等修饰语。
(2)对比。多种颜色搭配或进行颜色对比。比如金黄、洋红、粉红、软绿、青蓝、湛蓝、紫灰、雪白、葱绿;竹叶青、玫瑰红等。
(3)修辞。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听觉
听觉是耳朵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我们接受声音信息的重要来源。
很多古诗词都用了听觉,其中名句不胜枚举,在此以“诗仙”李白的诗句为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觉”写作要点:
(1)恰当使用拟声词。拟声词指模拟声音的词,它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种词汇。声音无处不在,拟声词千差万别、千奇百怪、数不胜数。
拟声词类型
单音节:乒、乓、哧、唰、哗、轰、砰、嘘、飕、当、叮、吱、啪
双音节:哗哗、汪汪、咚咚、隆隆、呼呼、嗖嗖、潺潺、嘎嘎、滴滴、答答、淅淅、瑟瑟、沥沥、叨叨、呜呜、嘶嘶、嗡嗡、嘟嘟、喋喋、咯咯、咩咩、关关、啾啾、喳喳、咕咕、唧唧、啪啪、喔喔、嘀嘀、哇哇、簌簌
AB型:扑哧、扑通、滴答、叮当、哧溜、啪嗒、哗啦、呼噜、噼啪、呢喃、轰隆、啁啾、吱呀、吧嗒、啪叽、咕嘟、窸窣
AAA型:呜呜呜、嘻嘻嘻、呵呵呵、哈哈哈、啦啦啦、嗡嗡嗡、呱呱呱、达达达、轰轰轰、嘟嘟嘟、咕咕咕、笃笃笃、咚咚咚
ABB型:扑通通、哗啦啦、咝溜溜、轰隆隆
AABB型:叽叽喳喳、滴滴答答、叽叽呱呱、乒乒乓乓、唠唠叨叨、嘟嘟囔囔、哗哗啦啦
ABAB型:哗啦哗啦、咕咚咕咚、淅沥淅沥、哔里哔里、呼噜呼噜、当郎当郎、啪拉啪拉、卡拉卡拉、叮当叮当、轰隆轰隆、扑通扑通、叮咚叮咚、吱嗒吱嗒
ABCD型:噼哩啪啦、呜里哇啦、叽哩呱啦、叮铃当啷、唏哩哗啦、霹哩叭啦、叽里咕噜
(2)对声音特质进行描述。比如“发出低沉的声音”,“声音清脆响亮、嘈杂、此起彼伏、隐约、细微、震耳……”。
(3)适当结合比拟修辞。修辞能让无形的声音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
3.嗅觉
嗅觉是鼻子带来的感觉。
很多古诗词都用了嗅觉描写,其中名句不胜枚举,如“溪边花满枝,百鸟带香飞。”“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嗅觉写作要点:
(1)描述具体信息。点出具体事物的气味:玫瑰花香、肉香、松香、爆米花味、柠檬味、阳光的味道……
(2)描述程度、特点。如浓重、呛人、刺鼻、清淡、隐隐约约……
(3)使用恰当的动词。如嗅到、飘荡、环绕、混杂……
4.味觉
味觉是通过嘴巴和舌头获得的感觉,不仅包括感受的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味道,也包括冷热软硬等状态感觉。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柑要好得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味觉写作要点:
(1)点出具体事物。比如冰淇淋,西瓜、柠檬、鸡腿、饺子,黄连、中药…….
(2)描述特殊口感。比如酸、甜、苦、辣、咸、涩、烫……,酥脆、磨牙、爽口、鲜美、透心凉、有嚼劲……
(3)结合比喻修辞。比如味道比……好得多;舌尖带着……味;在口中迸发出……的味道,让我感到……
5.触觉
触觉是身体各部分接触事物时产生的各种感觉,包括冷热、干湿、软硬、痛痒等。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成了固定歇身的石凳儿,空落着,连烫烟锅磕烟留下的残热也不存,手一摸,冷得像烙铁一样地生疼。(贾平凹《冬景》)
蛋挞是不能一口全吃的。先咬一口,滚烫得令嘴唇受惊,但舍不得吞。含在嘴里,暖热儿踏实,慢慢吃。此时酥皮会有残屑,顺势撤下,一身都是。又薄又脆,沾衣也不管。(李碧华《寻找蛋挞·吃蛋挞的女人》)
触觉的写作要点:
(1)描述触感。光滑、粗糙、柔软、酥麻、冰凉、坚硬、钻心、暖暖的……
(2)描述程度。又、更、更加、非常、极其、格外、分外、越发、有点儿、有些、稍微、几乎、阵阵的、隐隐、剧烈;比较疼,特别美,十分甜……
(3)结合修辞。像羽毛一样轻;像树皮一样粗糙;犹如……(物体)一般地……(感觉)
用心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感
表现形式
五觉
使用技巧
眼
形状/颜色词+比喻
视觉
任意组合,相互配合、互相补充,为主题和中心服务
耳
各类拟声词+声音特质
听觉
鼻
气味描写+程度描述
嗅觉
口
味道/口感描述+比喻
味觉
身
触感描写+程度描述
触觉
用“五感法”描写景、物,切忌面面俱到,把每个感觉都写进去。你可以根据写作对象,适当使用“五感”中的两感、三感或四感,做到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把自己的整体观感进行总结、升华,用心写出自己的感受、感悟。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