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岁的年纪
我们羞愧于自己的一无所有
望着95后的小人儿一跃而起
年长的人家庭事业双双得意
总是羡慕又焦躁着
有一对90后小夫妻
●每天坐在乡下小屋前,一口茶,一眼山色,一声鸟鸣,早上跟着村里的大爷大妈一起买菜
●下午认真煮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晚上在屋子里烧窑制作器皿,认真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
从景德镇市区驾车到陶瓷学院附近的湘湖村
下车走过古老的石板桥
穿过村妇在河边洗衣的安逸小村子
走一段满眼绿意的静谧山路
在田野中央一栋黑瓦灰墙的房子
便是陶艺家"刘其弈"和"陈知音"的家
▲刘其奕与陈知音
等等,你以为是这样的??
咋这单纯呢?!
其实是这样的
?
嗯,有点上当的感觉须
但小两口甘之如饴
二十几岁,他们归隐山林
过着“小森林”般的日子
年,他们花了四万八千元在山里买了套年久失修的老房子,用了2年时间慢慢改造它,有钱了就砌一些砖,没钱了就停一停。
(看到这,不由觉得11年的房价真的好和蔼可亲。。。)
你以为这又是成功人士辞职回乡盖房子的事
其实你又想太多了
在这正是最有想法的年纪
他们却有一股强大的能量
愿意抛开浮华
问起原由,答案却是轻飘飘的:
自然而然就留下来了
其弈大学是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雕刻系学习,读书时就一直住在这个村子里,到现在有快10年时间了。
知音大学学的工业设计,大四那年来到景德镇考察,在柴烧班上偶遇了其弈,两人一见钟情,之后便一起留在了景德镇。
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在其弈建立工作室的第五个年头,他俩决定在村子里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作为自己生活、创作的地方。
房子所有的改建都是其弈亲力亲为,烧窑赚钱了就盖一盖,没钱了就停一停,陆陆续续改造了2年,除了厨房、浴室、卧室生活必须的空间完成了,剩余部分竟还是一副“烂尾楼”的模样。
但那些随意堆放的瓷器、木材、砖瓦,竟也形成了一种天然淳朴的风格。
▲厨房改造前
▲厨房改造后
▲知音掌勺,其弈走过去帮忙,墙上砖的缝隙透着光,好似繁星。
▲知音会烤可爱的“柴窑面包”,简直和小森林里女主角的生活一摸一样
▲顺手从路边田野里采来的覆盆子,自制成覆盆子果酱,用来涂抹自己烤的面包刚刚好!
▲知音很擅长料理,一日三餐几乎都是自己做
▲慢火一边煨着鸡汤,一边烤着年糕
▲当知音的美食遇上其弈的美器,生活就变成了一场艺术
洒满阳光的土灶厨房,是知音最爱呆着的地方。顺手从田野里采来的覆盆可以做成覆盆子果酱,用来涂抹自己烤的面包;做清明果剩下的艾草汁,竟然还可以用来刷碗;当知音的美食遇上其弈的陶器,好似一件生动的艺术品。
其弈还在二楼设计了一条贯通厨房和卧室的空中走廊,没有门窗,正前面便是一片空旷的稻田地。初夏,不管是天晴还是落雨,坐在这个两面通风的走廊上喝茶,听鸟鸣蛙叫,都特别惬意舒服。
▲卧室改造前
▲卧室改造后
▲另一间客房里知音还贴心准备了泡咖啡的器具
两间卧室,一间是其弈和知音的起居室,另一间闲置的客房,知音把它打理成了一间airbnb民宿,复古红色沙发、收音机都是他们从旧货市场淘来的,简简单单却特别温馨。
没想到,最后这一间小小的客房,竟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预定,有些客人到了其弈与知音的家,原本打算去景点玩的,竟都放弃了出去转景点,索性一整天呆在村子里,跟着夫妻俩一起喝茶、做饭。
简单朴拙的房子,没有太多的装饰,却自成一体,散落各处的陶艺工具和作品成了最别致的点缀。最特别的部分是其弈在原本的青砖旧房子和自己搭建的新屋之间搭了一个悬空的檐廊,客人来时就坐在这个檐廊上喝茶吃饭聊天
一楼两个房间还未完成,其弈打算一间做陶器的展示空间,另一间作为茶室。
现在生活区的隔壁还有一栋毛坯房,其弈说这三间房,是打算有了孩子以后住的,可能还需要4-5年才能完成。
其弈表示“这栋房子是我们生活的家,并不想像民宿一样去经营它。”
每个人都会想追求自己的梦想或是踏实的生活,对于其弈,景德镇的山村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一个足够令他内心踏实的地方。
一辆面包车,一年时间旅行中国
年,当山里的房子刚刚装修得差不多可以搬进去时,其弈和知音却买了一辆面包车,决定在生活全部重新开始前,出门旅行一年。
他们把后座改造成一个可以睡觉地方,一路都住在车子上,白天走到哪里是哪里,晚上打一桶水就在星空下洗澡。
每次做饭其弈都会选在泉水清甜的山林边,当地的腊肉,自带的香菇干,煮一锅香菇腊肉饭,再加点家乡的辣酱,开胃!
他们也不是完全漫无目的地旅行,其弈和知音沿着长江以南线性旅行,一路寻觅拜访那些有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古村落。
遇到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就停下来,烧窑创作。
一年旅行回来后,他们在杭州办了一场陶瓷作品展,把自己一年中在旅行路上烧制的陶器做了一个展示,取名“旅行一年”。
1、旅行一年,你们一路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哪里?
在安徽很多的村子,感受就很好,那里人们的生活很具体,像泾县我们呆的一个造纸的小村庄,与大多数农村不一样,村子里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城了,只剩老人和小孩。
印象深的是,他们村子10几户人,只有一个豆腐坊,他们用自己的豆子磨豆腐,一天只做几盒,供应周围村庄的熟客,基本每天都会卖完,去晚了就没得卖了。我就觉得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很特别、很舒服。
2、你们旅行路上也会烧窑吗?
▲一路上携带的是其弈自制的mini窑
▲宁国粗陶系列
▲德化粗陶系列
我们有带一个小窑,但我们只在三个地方烧了窑,安徽宁国、江苏宜兴、福建德化,烧得不多,兴起了或是有感触的时候才会烧窑,其实烧窑并不是我们旅行的主线部分,就跟你平时生活中想干嘛一样,烧窑也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回来后,我们把一路上烧制的大大小小百来件作品,在杭州办了一次展览,最后就叫“旅行一年”这个名字。
3、你的陶瓷作品是属于什么风格的?
接近自然的风格,我不太喜欢按套路去做瓷器,比如规定说泡茶一定要ml才是最合理,出汤要多少方便,我不太考虑这部分,久而久之,我可能就自己看着舒服就好啦,没有太多要求。
3、现在每天住在山村里会觉得时间很慢,很无聊吗?
不会,你看知音如果要打扫卫生、做饭,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的话,一般制陶、看书,一天也很快就过去了,有时候还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很充实。
4、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回到城市?
其实我们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到城市,看展览、交流,但我们每次去完城市,都觉得挺累的。城市的便利对于我们的诱惑并不会多于乡下的宁静,我们比较容易满足。
5、日本有一些几代人坚持做瓷器的匠人,和我们现在景德镇一些在做瓷器的匠人,两者做的东西之间会有什么不同吗?
肯定会有不同,这也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清楚。日本的匠人经过了民艺运动的一个梳理,他们对创作、对于生活,对于售卖,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审美。
我觉得中国正处于初期阶段,做茶器的也好,做花器的也好,是偏大众需求的量化生活,还是个人的创作生产,都处于一个追随和刚刚萌芽的状态。大背景也是人们对精致生活开始有了追求,除了能用一个杯子喝水以外,我还想用一个更喜欢的杯子喝茶了。
从制作的角度来讲,从前更多的是迎合市场的需求去创作,而现在更多的可能是喜欢某种形态作品我就去做,做出来能不能卖掉是日后的事情。
6、未来会想把自己的陶瓷品牌做的更大一些吗?
应该不会,我们不会给自己定个很大的目标,一定要做一套完整的茶器或者餐具。基本都是随意搭配,单个为主,不会想做到极致。
所以我们收入就不会那么稳定,当然也不会太高。可能足够支撑我们平时生活、创作就可以了,我们也很容易满足。
7、父母会给你们压力吗?会希望你们多赚一点,或者去更大的城市发展?
我们父母他们也会来我们家,他们能够感受我们生活各个部分都很舒服,我们也是从农村出来,在景德镇的乡下生活也很舒服。
但老家和景德镇的乡下还是很不一样的,景德镇很包容,虽然是看起来很破的国际化都市,但这里的人不管家里条件多差,他们也不会去随便议论别人的生活,也不会对外来的人,哪怕是金发碧眼的人感兴趣。
8、那些在城市里生活的朋友,会特别羡慕你们吗?
其实这个没有谁过得好,谁过得坏,很多人说回归乡下是未来的梦想,那他现在要的就是城里的这种生活状态,羡慕可能只是一时抒发一下情绪,第二天重新回归城市,他依然很享受很投入城市里的生活。
当你知道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对自己是舒服的时候,就很容易做出选择。而不是因为未知而对某种生活产生向往和幻想。
其实烧窑和生活都很具体,会有吃喝拉撒、也会有创作的瓶颈,但一对情侣一起在山里制陶被写出来后就变成了一件很浪漫的事。
他们并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只不过每一天都认真在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