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蘽、覆盆子这两种传统中药的源植物,从古至今,由一物一药、一物二药到二物二药,“物”也不断变化,最终落在了灰白毛莓(Rubustephrodes)的果实和掌叶覆盆子(Rubuschingii)的未成熟果实,今天就来聊一聊它们的来龙去脉。
掌叶覆盆子的未成熟果实
东汉时结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里记载“蓬蘽,……一名覆盆”,认为蓬蘽和覆盆子是同源同药。稍后的《名医别录》从功效的区别着眼,将它们分列,蓬蘽和覆盆子成了两种药。南朝陶弘景作《本草经集注》,引用此文时作了说明,“蓬蘽是根名”,而“覆盆是实名”,认为是一种植物上不同药效的两种器官,故而分列。此后,“一物异名”和分列两物的观点长期并存。持“一物异名”论的,认为蓬蘽和覆盆子都是果实,而承绪陶隐士观点的医家只是在具体植物器官认知上存在分歧,有的认为蓬蘽是茎,不是根。
掌叶覆盆子
把蓬蘽、覆盆子两种药分为两种来源始于五代时期,南唐陈仕良的《食性本草》说“按草木类所说,自有蓬蘽,……其种各别。”此后的《本草拾遗》、《本草衍义》都秉承了这个观点,并论述了相关的区别,直到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论分别后,遂成定论。
掌叶覆盆子的成熟果实
关于这两种中药源植物的认知,各个历史时期也是不同的。宋元之前,对蓬蘽的源植物描述都是一类春季开花,初夏果熟,单花着生与枝端、花大、花瓣外展、果实圆球形,或红或*的植物类型,与现代植物蓬蘽(Rubushirsutus)基本一致。
蓬蘽(Rubushirsutus)
蓬蘽(Rubushirsutus)的果实
在说到覆盆子的来源时,同样是春季开花,初夏果熟,果子也是红色的,只是比蓬蘽的要小,并且长有蔓生的长条,这个模样也和现在的覆盆子差不多。
掌叶覆盆子
到了李时珍那里,他根据实践经验,给出了不同于古人的观点。认定蓬蘽是夏华秋实,藤蔓繁衍,逐节生叶,叶片面青背白、厚而有毛,果实紫黑色,俗名“割田藨”;覆盆子则是比蓬蘽矮小,一枝上有5张叶子,面背皆青,薄而无毛,春华夏实,果实也是紫黑色,俗名“插田藨”。根据这样的描述,基本可认为《本草纲目》里的蓬蘽、覆盆子来自于现在的灰白毛莓(Rubustephrodes)和插田泡(Rubuscoreanus)两种植物,后来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也承绪了这个观点。
掌叶覆盆子的花
蓬蘽、覆盆子虽则药效有别,但都能益气轻身,令发不白,因此,道家把它们当作“仙药”,藉以谋求长生,《列仙传》中的仙人昌容就是因为常吃蓬虆根,实现了“往来上下见之者二百餘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
蓬蘽(Rubushirsutus)
,来说说它们俩的名字。蓬蘽,因“藤叶繁衍,蓬蓬累累”而得名,就是长得非常茂盛的一堆枝条,这个名字倒是有来头的,老子说过“不得时则蓬累而行”。覆盆子的得名有些不经,说是吃了覆盆子,对肾脏特别好,晚上不起夜小便,用不到尿盆,可以翻转合在地上,因此就叫它“覆盆”,实际,这种植物的花倒垂,花瓣展开,犹如“覆盆”罢了。
掌叶覆盆子
文:俚人图:水调歌头
俚人水调歌头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