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在台北故宫,把宋四家的书法都看了,吃货苏东坡的还有两件,真过瘾。
宋苏轼《宝月帖、啜茶帖》
苏轼这两个帖被裱在了一个册页上,《宝月帖》是苏轼29岁时写给父辈杜叔元的信。《啜茶帖》是44岁写给杜叔元的儿子杜沂的信,叫他有空来喝茶。两帖虽然相隔了15年,感觉字的差别不是特别大,前者丰妍后者清俊,可能变化 的就是签名的“轼”字,《宝月帖》的轼字有点花押的味道。
本篇的书法,除了本作和米芾的《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其他的都是“笔墨见真章”展的作品。
宋苏轼《覆盆子帖》
此帖也是写给杜沂的,感谢他送了覆盆子给自己吃,覆盆子是一种长得很像草莓的野果,一般用做中药。苏轼同时拜托对方帮忙送点东西给好朋友陈季常,陈季常就是“河东狮吼”故事里的男猪脚。此帖与《啜茶帖》都是写于苏轼被贬*州期间,与大名鼎鼎的《寒食帖》是同一时期。这段时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创作于这一时期。苏轼也真是有口福,在*州有覆盆子吃,在惠州有荔枝吃。
古代手札的换行很有意思,譬如“甚烦”这里断开,我们现代人看起来是觉得好烦,其实是因为要“烦”对方,省略了对方的名称,为表尊重才在这里另起一行。如果是提到皇上、太后,则除了要另起一行,还要高出一个字,称为“抬头”。
苏轼留下来的书法还是不少的,这几年陆陆续续已经见过八件,主要都是在两岸故宫和上博。下周即将上拍的《枯木怪石图》究竟是不是苏轼真迹,也是见仁见智,要是有款署就好了,至少可以比对他的书法。不过《功甫帖》也是争议很大,毕竟是快一千年的东西了,要确证太难了。
宋米芾《致希声吾英友尺牍并七言诗》
我没正经练过书法,所以对米芾的字始终不懂欣赏,像此帖第三个字“才”,那一撇真的好看?此帖写于41岁,米芾刚开始当县令,“非才当剧”透露了自得之意。帖左边的七言诗,原本应该是五行的,被重新切割装裱成了现在的四行。字后有鲜于枢的藏印。
《枯木怪石图》后的米芾跋拿来跟此帖比较,结字相似,但力道还是有差异。
宋李建中《书咨》
李建中是北宋早期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此帖有颜真卿、杨凝式的影响,又有二王的遗绪,反映了五代宋初的书法风尚。
宋蔡襄《大研帖》
此帖又叫《致彦猷尺牍》,蔡襄也是北宋早期书家,此帖行书偏楷,有唐代楷书的正,又有二王行书的秀丽,我很喜欢。
宋*庭坚《书婴香方》
这是一个香方,没有款署,根据书风定为*山谷早年之作,字越写到后面越草。“婴香方”是宋代流传广泛的一种和合香配方。
宋蔡京《宫使牍》
蔡京的字我也不大会欣赏,之前也说了,我倒是觉得他弟弟蔡卞的字更好看。不过此帖的“观文”两个字被放大做成了海报,倒是挺好看的。
元赵孟頫(款)《楷书小学卷》
这个卷子非常长,写在钤有“昆山景德大藏”印的藏经纸上,小楷一丝不苟,抄完也不知道得花多少时间。可惜专家说用笔与结构跟赵孟頫还有距离。没带相机,只能看渣图了。
元俞和《摹禇册》
这套册页旧题是宋人摹褚遂良的《乐毅论》,现在定为俞和所书。俞和模仿赵孟頫非常像,所以后人经常把他的字改款冒充赵孟頫的。
明王宠(款)《书游包山诗》
此册看外形像王宠,但起笔收笔不利落,与王宠有差距。
明董其昌《临张旭郎官壁记》
非常高的一个轴,写在精美的龙纹*纸上,虽然说是临,但全是董其昌自家的风貌,写得这么正的楷书,在董其昌作品里也是比较少见的。
明董其昌《草书*菊湾诗》
这是唐代诗人顾况的诗“时菊凝晓露,露华滴秋湾。仙人酿酒熟,醉里飞空山。”这件作品不是台北故宫的,是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岭南艺萃——广东省人民*府文史研究馆馆藏名家书画精品展》中的一件,该展主要是近现代的东西,就不另写了。
就用这两件董其昌作结吧,让我们期待上博的董其昌大展会带来什么惊喜。
●《国宝再现——书画菁华特展》
时间:10月4日—12月25日
●《笔墨见真章——历代书法选萃》
时间:10月1日—12月25日
地点: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门票:台币元
彭晓文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