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pf.39.net/bdfyy/jdsb/200316/7805810.html
年10月37期
第37期第2版《童年的乐园》参考答案
1.A2.B3.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野草》。 4.百草园的快乐生活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5.趣事: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6.(1)动静结合,作者既写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之类的植物,也写到了鸣蝉、黄蜂、叫天子之类的动物。(2)多种感官,“碧绿”“紫红”采用的是视觉,“又酸又甜”采用的是味觉,还有“鸣蝉”“叫天子”采用的是听觉。(3)由高到低,作者先写菜畦,再写石井栏,然后写皂荚树、桑葚,从低到高的写法。 7.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伏”既写出黄蜂体形的“肥胖”,又写出了它娇憨可爱的形象;“窜”简洁形象地表现了叫天子(云雀)的“轻捷”。 8.(1)文章第二段“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于是,童年的“小”鲁迅就去做了,为的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此还弄坏了泥墙,却没有见到过一块像人样的。(2)文章第十二段中“小”鲁迅听来了“怪哉”虫,为了满足的自己的好奇心,知道详细的故事,就去问先生“怪哉”虫的故事。因此,只要是“有人说”“听来”的故事,“小”鲁迅都想获得解答,童年视角的鲁迅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之心。 9.(1)两个“不常用”体现了寿镜吾先生的严而不厉,对我们犯了错误之后的宽容和爱护;(2)照应了前文中寿镜吾先生“和蔼”的一面。 10.B
《阿公的荔枝》参考答案
1.①在火车站等候祖父给我们送荔枝来;②父亲出差时,祖父带我们去游玩;③祖父回去时,我们去火车站送行;④大学二年级,祖父去世我回台中老家看到他给我准备的荔枝; 2.动作描写,表现了“我们”对祖父到来的兴奋,对荔枝的喜爱和垂涎。 3.年幼时“我”最盼望的就是祖父送荔枝来给“我们”吃,那几天是最激动、兴奋的,而每每与祖父分别的日子总是很想念他。这件事让作者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就能实现的,会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
第37期第3版《光明的使者》参考答案
1.C2.(1)B (2)A (3)A (4)B3.美 教育家 慈善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①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截然不同 ②莎莉文老师送我娃娃,教我单词拼写 ③发生争执,我摔娃娃 ④井房的经历 ⑤继续学会了不少单词 5.(1)因为海伦是个盲聋哑人,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孤独,她觉得自己生活在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因此她的生命是不完整、不健康的,需要重塑。(2)莎莉文老师为海伦启示世间的真理、给她深切的爱。莎莉文老师教海伦学习文字,让她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感受爱。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海伦的学习和生活、灵魂都迎来了质变。(3)“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 6.(1)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作者内心是恐惧迷茫的,是对光明充满渴望的。作者首先运用了一个比喻句,把当时的内心状况比作“大雾中的航船”,没有方向也没有希望,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无助恐惧;作者又连续运用了三个“光明”和三个叹号,以表达自己内心对“光明”的强烈渴望。(2)水使“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激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我”不再局限于模仿学习,而要敞开心扉,感受万物,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作者单独成段进行议论,是让读者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件事带给“我”的巨大震撼。(3)作者的感受与认识是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她有时兴奋,有时狂躁,这些变化使“再塑”过程更加真实,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再塑”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从而也能表现出作者顽强的毅力和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出莎莉文老师的爱心和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 7.《再塑生命的人》一节,是全书的“关节”,本节连通了莎莉文老师到来的前、后,介绍了本书的主要人物——莎莉文老师,总括式地开启了下文“再塑”的全过程,点明了“生命”的成长、爱与拼搏的主旨。
《第三单元知识速测(上)》参考答案
1.C(A.秕bǐ谷 B.怦怦pēng直跳 D.菜畦qí) 2.A(A.严厉) 3.B(三:泛指多次) 4.D(A.比喻B.拟人C.比喻) 5.B6.A
《用好动词》参考答案
翻涌,多指云、水等上下滚动翻腾。此处把连山人格化,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茶山以变幻的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茶山的连绵壮观。
第37期第8版“测试平台”参考答案
1.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托妈妈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时在月光下读。2.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时的喜悦心情,以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3.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点明主旨,突出了那段读书时光的美好价值。
1.B2.自是之后?筑孟子不复喧矣。3.孟母在教育孟子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说教性的语言,而是用“断织”的行动,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因分心而中途而废。
同学们,要点归纳法就是先要阅读完作品,然后从文体、内容、情节等方面归纳要点,最后写出感想。
A:时时跑到人面前来,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B:捡吃些菜渣,舔舔碗沿。C:从容的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
外貌(肖像)描写、语言、神态、动作
年10月38期
第38期第2版《圣贤的智慧》参考答案
1.(1)yùe通悦,高兴,愉悦 (2)xǐng反省 (3)chuán 老师传授的知识 (4)hào喜欢 2.[示例1]可以为师矣:可以,现代汉语解释为许可,文中的意思是可以凭借。[示例2]饭疏食饮水:疏,现代汉语解释为疏通,疏散。文中的意思是粗劣 3.孔子 老子 孟子 庄子等 4.丘 仲尼 春秋时 鲁国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子 颜回 子夏等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虽然身处简陋的巷子里,但一直保持着潜心学习的状态,所以孔子说“贤哉,回也!”而孔子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因为在他心里,“富贵如浮云”,坚持“义”,才是人生之快乐。 7.①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要会创新,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要有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可以做老师。②孔子还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的对象,往往是别人的成果,可是思考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理解和转化。③学习无处不在,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可以向他人学习。汲取他人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 8.夺在这里解释为改变。一个军队的统帅可以改变,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能改变。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志向呢?很有可能是一个“成就自己”的志向。人最可贵的就是有计划有目标地成就自己。做一个不轻易改变志向的人,这一定是孔子对他弟子最大的勉励。 9.[示例1]成语:三省吾身。孔子问道:子舆啊,你平时是怎么做自我反省的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示例2]成语逝者如斯或不舍昼夜。学生问:老师,您为什幺那么刻苦地学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三单元知识速测(下)》参考答案
1.B2.C(解析:“能”是表示可能、应该、意愿的动词) 3.C(解析:激荡,情感受到冲击而动荡,这里指海伦·凯勒突然间领悟了语言文字的奥秘,这种觉悟在脑海中回荡。) 4.A5.C6.A
第38期第3版《国家统编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综合自测》参考答案
1.(1)簇cù梢shāo (2)“甚”应为“胜”;“霭”应为“蔼”。 (3)应改成“有无须整天小心翼翼的同学们” 2.(1)峨眉山月半轮秋 (2)落花时节又逢君 (3)一夜征人尽望乡 (4)思而不学则殆 (5)逝者如斯夫 (6)切问而近思 3.D“恳请”和“请求”是动词。 4.C“老成持重”不适合用于四年级的班长 5.B6.(1)发现:鲁迅小时候所读书籍大多与图有关;除了鲁迅自己不喜欢的《鉴略》和《二十四孝图》外,大多有着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些都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 (2)比如,雪地捕鸟,作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一连串动词把捕鸟的过程写得清晰具体,充满情趣,可见这件事在作者心中留下了多大快乐!比如,喜欢看民间戏剧。《五猖会》中,“我”因为被父亲临时要求背上《鉴略》有可能影响“我”和大家看“五猖会”而内心惶急。或者,《无常》一文中“我”对无常的欣赏和喜爱。 (3)像先生一样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像先生一样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像先生一样形成善于思考问题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 7.视觉轻松闲适(悠闲自在) 8.“卧”,躺下(休息),写出了牧童放牧一天的辛劳;表现了了无牵挂、可爱自由的牧童形象;卧于明月之中,意境(画面)美好,渗透着作者的欣赏与羡慕。 9.(1)为:做、担任 (2)乃:才 10.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们没有一个人不对文举的话感到惊奇。 11.从他的两处对话可以看出。一是以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称孔李两家为世交;二是面对陈韪的嘲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含蓄地指出对方现在并无才华。侧面描写,以众人的反应突出孔融的聪明。 12.蝌蚪的迁居(意对即可) 13.引发了孩子们下文为蝌蚪迁居的举动;为下文表现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做铺垫;也写出了“我”的知识广博、循循善诱(善于做孩子们的工作)。(答出两点即给全分) 14.抖动:借助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蝌蚪的可爱,更表现了大家心里的快乐和对蝌蚪的喜欢。 15.①以孩子们的话呼应开头“我”的话,表明我的话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 ②孩子们的话充满了童真、善良和美好的想象与期待,很好地表现了孩子们的群像; ③渗透着善待小动物的人文关怀主题。 16.略。
第38期第6版《母亲的眉豆架》参考答案
“鬼打墙”的故事充满了神秘感,让儿童时期的“我”遐想无限,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记忆犹新地记得“美女蛇”的故事。
年9月39期
第39期2、3版《国家统编教材七年级(上)期中测试题》参考答案
1.A.嘹亮B.软绵绵C.美不胜收D.人迹罕至2.D3.AB.缺少主语;C.语意重复;D.两面对一面,前后失衡。 4.(1)我寄愁心与明月(2)风正一帆悬(3)断肠人在天涯(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示例:戈尼娅,你好。请不要害怕,中国的医护人员会给予你们帮助,大家共同努力,病毒一定可以被打败,你一定会好起来,加油! 6.(1)示例: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2)示例1:雄鹰的展翅高飞,是在与坠崖的危险争斗之后。示例2:梅花的幽香飘远,是在与寒烈的冬雪争斗之后。示例3:海燕的自由翱翔,是在与汹涌的波浪争斗之后。 7.(1)《朝花夕拾》鲁迅(2)藤野先生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等。 8.(1)每天(2)替(3)按时(4)坚定 9.别人不了解你,你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10.B11.B12.王积薪棋术功成?筑自谓天下无敌13.美好的夜晚难以排遣,可以下一局棋吗?14.示例:王积薪曾“自谓天下无敌”,但听了一对婆媳的对弈之后,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天外有天,不可孤芳自赏。(或艺海无涯,不可夜郎自大;或强中更有强中手,有一点本领不可骄傲自满,学无止境。) 15.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涨满的江水翻滚着白白的浪花,在烟雨迷蒙中传来了杜鹃阵阵的啼声。 16.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17.示例1:文章讲述了小时候父亲给我梳头发,载着我和弟弟走亲戚时秀车技,为我洗头以及成年后父亲宠爱我们的孩子几件事,写出了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读懂了父亲,表现了深沉的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及对父亲日渐老去的心疼,以“懂你”为线索,贯穿全文,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示例2:本文以“懂你”为题目,写了父亲为儿时的我扎小辫,用自行车载我和弟弟走亲戚,帮我添水洗头,疼爱我的孩子等事,写出了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读懂了父亲,表现了深沉的父爱,表达了我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题目点明主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8.(1)示例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父母头上华发丛生的模样,表现了父母的日渐苍老,表现了我对父母的心疼与关爱。示例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母头上大量白发的长势比作战争中占据至高领地,拿下整个地盘的攻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变老了,表达了我对父母老去的惋惜与心疼。(2)示例:“热腾腾”形容热气蒸腾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因为懂得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后内心十分感动,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9.略。 20.略。 21.略。
第39期第6版《桌面》参考答案
作者观察书桌,也就是木材的截面,发现了树木的成长轨迹,从而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线路。作者又反观自我的成长,从而变得豁达、成熟、坚强。
第39期8版“测试平台”参考答案
1.草根的甜味,臭芝麻草的难闻的气味,天牛的玫瑰香味,花园中花的香味,抓蟋蟀、逗鸟的快乐的味道,和亲人在一起的温暖和自由的味道。 2.(1)用了“横冲直撞、碰、脱”等一系列动词,突出了鸟此时的完全没了主意的慌张,从中也能感受到我童年时见到此情此景的惊险刺激,以及对鸟产生的悲悯之心。(2)用了动作及语言描写,看似父亲对我责怪,实则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宠爱。 3.通过对花园生活种种的回忆,表现作者对花园的留恋,及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正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无论是院子里多彩自由的生活,还是书屋里刻板规矩的日子,都浸满了童真童趣。我读着这样的文章,也总能想起自己童年在小区的园子里荡秋千、捉蚂蚱,等着花开盼着下雪的点点滴滴。每个人的童年都像夜空中闪亮的星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抬抬头,就能笑着看见。
1.(1)甘心,情愿;(2)上下,左右,光景;(3)已经;(4)完,完毕,结束;(5)放,放置;(6)盖,覆盖。 2.吸完蛋后,又像以前那样环绕着柱子盘曲身子,只是身子越束越紧,尾巴不停地左右挥动着,像是很不舒服的样子。 3.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动脑筋,机智从容地应对困难。
吴氏鸡蛋行中积攒下的鸡蛋有成千上万颗,可是到了月底数鸡蛋的时候,总会少了几百枚。主人为此很不甘心,于是早晚都在鸡舍等着,看见一条蛇有几丈长,身子有碗口这么粗,高高地盘踞在房梁上,只把头垂下来吸蛋吃。蛇距离蛋还有一尺左右的距离时,蛋就会自己向上升。已经吸十几枚,蛇就把身子盘绕在柱子上,身子卷起来把蛋挤破,就这样一顿饭吃完了。之后它又来这里,用同样的方法吃蛋。主人忽然明白的样子,说道:“小偷原来是你,我必定有办法报复你。”于是主人用很坚硬的木头削了几个鸡蛋形状的木块,放在筐里,又用鸡蛋盖在上面。第二天蛇来了,又像以前一样吸蛋吃,于是它吸到了鸡蛋也吸进了木蛋。吸完蛋后,又像以前那样环绕着柱子盘曲身子,只是身子越束越紧,尾巴不停地左右挥动着,像是有什么很不舒服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蛇径直逃窜到庭院中,不停地旋转打滚,自己跳起来又落下来,上蹿及下落有几尺光景,可木头做的蛋是不可能被消化的。蛇像这样经历了三天三夜以后,这才死去。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云缓慢、空灵、自由、富有仙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长江水奔腾不息、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3.运用比喻,把海潮的飞沫比作“细雨”“朝雾”和“暮烟”,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恍惚间不知眼前的飞沫是春雨蒙蒙,还是晓雾弥漫,亦或是暮烟缭绕,带给读者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海潮梦幻般的神奇。
年9月36期
第36期第2版《他们的故事》参考答案
1.xù chā zhòu yùn 2.(1)急(2)大体(3)趁、乘(4)约定(5)舍(6)才(7)对人谦称自已的父亲(8)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3.(1)白雪纷纷(而下)像什么呢?(2)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4.A 5.(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3)友人惭,下车引之。(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南朝宋 刘义庆 7.此题答案是多元的。①对两个比喻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且乐”。一般人倾向于第③种说法。 8.元方是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从信用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失约在先;从礼貌方面,是父亲的友人当着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所以在两个方面他都站不住脚,根本没有资格指责元方的父亲。所以友人哑口无言,只好向元方道歉。 9.(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句表明北方雪之大,非常奇特。(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这是“报春”之雪,把雪写得温柔、活泼、有情。(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此句写雪很大,大雪似乎还有不满与忧愤,写得豪迈而有情致。 10.(1)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2)含蓄地说明杨梅不是我家果。
《第二单元知识速测(下)》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D 6.B 7.C 8.友;家君;君 9.(1)叙述(2)描写(3)说明 10.(1)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慧机智(2)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怒责太丘,元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机智聪慧、有礼有节、率真;“信”与“礼”的重要性。第36期第3版国家统编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综合自测
1.漫,粼粼,嘻嘻,苞2.D3.D4.D5.B6.(1)各位同学,这幅图介绍了“友”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其中“友”字最初的象形就像两个人的右手握在一起。启示略。(2)沈华,你看,袁枚诗中的苔,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但它依然静静地、美丽地、执着地绽放。即使我们先天条件不好、资质一般,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青春、理想。无论境遇如何,我们每个人也应似苔花一样,努力绽放出最好的自己。你说对吗?(3)略。例:我的好朋友,谢谢你在课堂上的好意提醒,不过这个问题如果我不懂装懂,不听老师讲清楚,我以后碰到类似问题还是不会,作为好朋友,我希望课后我们一起互相帮助,好好学习,你说呢?7.(1)派(2)丢下,舍弃(3)一起(4)同“否”8.志9.(1)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2)太丘说:“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10.孩子聪明好学,尊重家长;家长重视教育。11.寒冷的冬天夜晚,我老伴坚持要卖完最后一只烤红薯,我只好暗中央求一位学生家长帮忙代我去买,幸亏这位好心的家长帮忙,我才能和有关节炎的老伴一起早点回家。12.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为下文写老人为照顾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老伴而请求人帮忙作铺垫,突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温暖之情。13.“闪”写出了老人的用心良苦,为了怕老伴发现,自己躲在学校长廊里,“闪”这个动作与老人的年龄不合,突出了老人心情的急切。14.一方面是烤红薯本身的温暖,更主要的是感受到老人夫妻情感的温暖,也让我心底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