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偏方能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19408.html
背景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会引起慢性炎症,胃粘膜萎缩,使罹患胃癌风险升高。
最近几年,随着对根除疗法的认识有所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减少,由幽门螺杆菌阴性引起的胃癌比例将增加。
尽管很少报道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出现胃癌,但是仍需要弄清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这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年5月至年9月之间的例患者,其中对处早期胃癌病变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治疗。
使用以下三个标准将患者定义为幽门螺杆菌阴性:
1)患者未接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2)内镜未发现萎缩;
3)使用各种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幽门螺杆菌IgG抗体,尿素酶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和显微镜检查。)对患者进行至少两次检查后,幽门螺杆菌阴性。
最终共有30例患者中的30个病变被诊断为幽门螺杆菌阴性的胃癌(HpUIGC)。
结果
表1:上图列出HpUIGC的临床病理特点。
该研究包括19名男性和11名女性,平均年龄为59岁。
在这30个病变中,有15个病变为胃体上部,1个为胃体中部和14个胃体下部。
在形态上,有17个病变为隆起和扁平型,有13个病变为凹陷型。
肿瘤直径为2mm至98mm,中值直径为8mm。在组织病理学上,将22个病变(73.3%)为分化型,将8个病变(26.7%)为未分化型。
所有未分化病变均为印戒细胞癌。
24个病变(80%)的肿瘤浸润仅限于粘膜,5个病变出现粘膜下浸润,1个病变侵入SM2。
表2列出了30例HpUIGC的详细信息
根据组织学和内镜特征,可将HpUIGC病变分为以下4类:
胃底腺型腺癌(7例)
小凹型高分化腺癌(8例)
肠型腺癌(7例)
纯印戒细胞癌(8例)
下文解释了不同类型病变的组织学和内镜检查结果:
胃底腺型腺癌组织病理学发现:
HE染色显示在粘膜底部有模仿胃底腺的肿瘤细胞存在,并且肿瘤表面覆盖有非癌性上皮细胞。
PG-1和MUC6呈阳性,部分肿瘤表达H+/K+-ATP酶。
7例病变中有5例显示出SM1浸润,1例显示出SM2浸润(与肌层粘膜的距离为μm)。
所有病变均未显示淋巴管浸润。
内窥镜检查发现:所有病变均位于胃上部,有小突起。
通过白光内镜成像,在粘膜下肿瘤(SMT)中观察到覆盖有非癌性上皮的黄白色肿瘤。
放大窄带成像(ME-NBI)可显示病变血管表面扩张的分支血管。
小凹型高分化腺癌组织病理学发现
7例小凹型胃癌由具有明显细胞质,由发育异常的柱状细胞组成,并表现出类似于小叶上皮的绒毛状或乳头状结构。
在粘膜表面,由非肿瘤细胞组成的腺体出现扩张,向上推癌上皮。
尽管肿瘤很大(平均直径37.3±18.3mm),但所有病变均未见粘膜下浸润。
所有小凹型胃癌MUC5AC阳性,而PG-1,MUC2和CD10阴性。
对于粘膜底部至中层的扩展样非癌性腺体,MUC6呈阳性,未观察到淋巴管浸润。
内镜检查:所有病变均位于胃上部。
观察到8例小凹型高分化腺癌中有7例为侧向扩散的高位病变,呈白色,1例病变呈树莓状。
ME-NBI显示在所有病变中均显示出乳头状或绒毛状的粘膜状细微结构,并伴有结构不规则的血管。
公认的一种小凹型高分化腺癌是小突起,在胃上部较大的弯曲处具有覆盆子样外观。
尽管此病灶类似于增生性息肉,但肿瘤细胞的非典型性表现出分化良好的腺癌。
肠型腺癌组织病理学发现:
所有肿瘤均表现为高分化腺癌,其特征是管状结构,由高柱状细胞排列,细胞核呈深染、铅笔状和假层状,有尖锐的刷状缘。
MUC2呈弱阳性,CD10呈阳性,MUC5AC及MUC6呈局部阳性。
内窥镜发现:白光图像显示0-IIa+IIc型病变,类似疣状,红色,大小约5mm,所有病变均位于胃窦。
用ME-NBI观察到凹陷处有不规则的微血管形态和不规则的有分界的微表面形态。
纯印戒细胞癌组织病理学发现:
纯印戒细胞癌存在于粘膜表面层的增生区,大部分病变局限于增生区和表层。
发现粘膜被非癌性上皮覆盖。
内窥镜检查:在胃下部,主要在胃窦,观察到变色和轻微凹陷的病灶。
表3: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癌的粘液表型
胃底腺腺癌,小凹型高分化腺癌和纯印戒细胞腺癌表现出胃型或以胃型为主,而肠型腺癌则以肠型为主。
结果
调查了30例HpUIGC病例的长期结果,中位观察期为30个月(范围为10-个月)。
既没有观察到胃癌的死亡率也没有观察到其他疾病的死亡。
因此,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为%。患者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异时胃癌。
结论
根据组织病理学将HpUIGC分为四类,阐明了HpUIGC的临床病理特征,揭示了其不仅是未分化型的而且是分化型的,还观察到肠型肿瘤。HpUIGC的恶性程度很低;但是,由于其致癌机理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