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教授的个人分享:
一、育儿中的一大烦恼就是孩子老犯错误,这时候家长就为难了,不批评他,他不知道自己哪儿错了,将来还会再犯,可批评他又怕孩子受 ,将来觉得自己不行,自暴自弃。
这些家长其实是心里有个误区,以为批评一定是对孩子的打击,会让孩子没自信。但我们积极心理学有个方法,叫批评出乐观,如果批评的好,反而可以让孩子变得更乐观。
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人乐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说我坚定的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就叫乐观的。相反,这样的人很容易在现实面前碰到头破血流的时候就自暴自弃,放弃了。
真正乐观的人是在遇到挫折之后能正确的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发现其中哪些是自己能改变的,然后致力于改变它,努力把下一次变得更好,这才是真正的乐观。
因为你心态的改变带来了行动的改变。
同样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其实就是一次挫折,这个时候你要给他引导,让他知道挫折的原因,这是我的老师也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
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习得性乐观方法,不要把错误无限放大,说孩子总在犯错,在哪都犯错,你这个人就是错的,而应该是把它看成是暂时的特定场景的,而且不涉及人格问题的一丝错误。
这样孩子才会懂得把这一次错误和其他的事情区别开来看待,只要把这次的错误修改掉,以后就会更好,从而它就会变得更乐观。
比如说前几天我儿子洗澡,洗了半天还不出来,洗完后我进去一看,好吗?他原来是在里边玩游戏,把卫生纸撕碎了扔在地上,又把洗发水沐浴露倒在洗脸池里,下水口都堵了,地上全是水。我以前跟他说过的,洗澡玩水可以,但不能玩卫生纸洗发水这些东西。当时我生气脱口就想骂他,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爸爸说过的话从来不记得,就知道浪费糟蹋东西。还好话到嘴边我就意识到了,不能这么批评,因为这样等于把它这一次的错误扩大化了。我说他爸爸说过的话从来不记得,等于是在说他总在犯错误。
今天不记得爸爸说不要玩卫生纸,昨天不记得爸爸说回家要先洗手,明天你恐怕也不记得爸爸说对人要有礼貌,所以你今天犯了错误还不算,以后还会不断的犯错误。如果我说他就知道浪费东西,那就意味着你不仅仅是浪费卫生纸和洗发水,你吃饭还浪费食物,你做作业还浪费纸和笔,当然你还会抓紧一切机会浪费钱。
总之这个错误你不仅仅是在洗澡这个场景犯,你在其他场景也会犯,最糟糕的还是那句,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是直接指责孩子的个人品质,因为品质是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他会这么想,原来我就是个坏孩子,我就是不懂事,所以我才会犯这些错误。
我既然是个坏孩子,我将来还会犯更多更大的错误,这些都是在把孩子一次的错误给扩大,暗示他会一直犯错误,会在不同的场景里犯错误,因为你就是这么一个坏孩子,经常被这么说的孩子,怎么可能乐观,怎么可能会觉得自己未来会变好?所以我当时立刻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下去了,换了一个方法批评他。
我说你今天怎么把卫生间完成这样?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你这样浪费东西是不对的。
你自己昨天还说老师叫你们吃饭,别浪费,这种批评方法指出了他哪儿错了,但是把他的错误限制在这一次这一个场景,因为我提醒了他,你以前洗澡都挺好的,所以你只是偶尔犯了错误,你自己也知道浪费不对,所以你不是个坏孩子,你以后也不要在其他场景下犯错误,我也没有指责他个人品质有什么问题,这样就避免了他对自己有坏的看法。儿子那个时候自己也知道不对,没作声。
这个时候我就要采取批评出乐观的第二步了,采取行动,我说来,我们一起来把卫生间收拾一下,儿子立刻说好,然后高兴的跟我一起清理下水口,收拾卫生纸了。
这就是给他传递一个信息,犯了错误也不可怕,关键是要采取行动,弥补错误,知道自己在挫折来临的时候还有弥补的能力,孩子才能够真正的保持乐观。
这个原则不仅仅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有用,在他遇到其他挫折的时候也一样的可以用。
比如说今天孩子体育课,他跳绳不及格,回来很难过的说,我体育不行,这次跳绳又不及格了。你看他给他自己找了一个持续的大范围场景的个人原因,你要怎么安慰他呢?帮他找到一个暂时的特定场景的非个人原因,你可以说你其他项目不都及格了吗?你立定跳远还是全班第三?我觉得你可能就是跳绳练得不够。
我最近经常看见你们班其他同学在练,这个就是举出事实帮他发现,自己的挫折并没有那么可怕,并不是那么不可避免。
所以接下来的话你就要赶紧跟他采取行动,制定跳绳练习计划,而且执行,这样的话下一次他就会跳得更好,他就知道自己的挫折果然是可以克服的。
如果你不这么引导他,他就会认为我天生的就是体育不好,那么就干脆放弃,而不是努力去改变了。所以很多家长以为培养孩子的乐观就是不要打击他,尽量保护他,不要犯错误,看见可能的挫折就绕着走,其实是很危险的。
因为将来他不可避免的总会遇到一些大的挫折,那时候他可能会就一下子信仰崩塌了。
原来世界这么残酷,我其实做什么都没用,还是放弃,这样一个浪头就把他打倒了。
所以真正的乐观心态不是来自于避免让孩子遭受挫折,而是让孩子明白挫折来临的时候,我有能力改变他,而且乐观的信念也不是靠父母灌输,你真棒,你一定行,而是靠我们培养孩子的客观分析能力。
因为孩子都比较情绪化,顺利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遇到挫折又给自己贴一个什么都不行的标签,而且是一直不行,在所有方面都不行。
这个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就要引导孩子正确的分析,所以 我们来总结一下,孩子犯了错误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不要给他贴标签,一次错误和它的整体区别开。
其次要帮他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得出全面的结论。
如果他觉得自己体育不行,你就帮他找到他体育行的例子,或者他正害怕等着大人批评的时候,你告诉他,其实你平时不是这样的,其他方面你都做得挺好的,这样他才能看到变好的希望。
也要采取行动,让孩子体验到我不是无能为力的,我可以靠自己的行为把变好的希望变成真正的更好的现实。
这样的乐观是来自于事实分析和孩子的体验,这才是真正的乐观。所以孩子犯了错误不可怕,哪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呢?
这个时候你应该意识到好是培养他乐观心态的好机会了。
如果他养成了习惯,挫折来临的时候不慌张,而是能够正面反面的事实都看到,采取行动来战胜挫折,那才是真正的乐观,那才是她一生幸福和成功的最可靠的基石。
只要掌握了这三点,你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批评孩子的聪明方法。
而且连你自己通过这些训练,养成了从批评中培养乐观,从烦恼中寻找机会的习惯,你也会变得更乐观了。因为养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和你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聪明养育育而育己
二、如何把育儿中的烦恼变成培养孩子能力的机会。
1)不听话,乱发脾气。
比如孩子不听话,给他讲道理也不听,就是乱发脾气该怎么办。
上个星期我带我们家老大是个6岁的男孩,在商场里买东西的时候,他看见一辆汽车玩具,特别喜欢跟我说爸爸我们买这个玩具好不好?我顺口就说不行,家里的汽车玩具已经很多了,儿子立刻就说,可是没有这一个,我说唉你这是什么道理?照你这么说,你要把全世界的玩具都买一个喽,可这个时候孩子哪里听得见我的道理啊?立刻就是当场哭闹起来了。唉不行不行我就要这个我就要这个嘛,这可以把我气坏了。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就在我也要大发脾气的时候,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机会来培养他的想象力呢?因为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未来世界最需要的关键才能。但是对于怎么培养想象力,大多数父母还是在用画画拼乐高,讲故事这些传统方法,这些方法当然也有效。不过现代脑神经科学对想象力的 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视角。这些研究发现,所有的想象力过程都是遵循同样的脑神经过程。
爱因斯坦想象引力波穿过宇宙,毕加索想象一幅画画在画布上的样子,和我们想象晚上吃什么,孩子在幼儿园里干什么?
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一定要买创意玩具上艺术培训班,才能培养想象力,而是在生活中就可以利用点点滴滴的小机会来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而且这个大脑过程啊也不是像某些人说的,就发生在右脑,所以要开发右脑。他其实是一个整个大脑都在协作参与的复杂过程。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整合他的大脑,会非常有利于他未来的想象力。
孩子大哭大闹,就是这么一个好机会。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大脑是被情绪所控制了,如果他能从情绪顺利的切换到理智,那就不仅仅是你能更好的跟他讲道理了,更重要的是他大脑里的内部连接就更强了,将来能有更好的想象力。
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从大发脾气的状态切换到理智的状态呢?
方法很简单,还是用想象力,比如我刚才举的例子里面,当我6岁的儿子在商场里面为玩具哭闹的时候,我就没有再跟他讲道理了,而是先认可他的情绪。我蹲了下来搂着他说,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对吧?他有点哭哭啼啼的说对,然后我就开始激发他的想象力了。我说是啊。这个玩具看上去是挺好玩的。唉要是我们真的买了的话,你打算拿它到哪去玩呢?
这个时候他脸上那个绷紧了的,准备要跟我大吵一场的表情,就慢慢的松弛下来了。他说那你是要买这个玩具喽?我要拿他在家里地板上玩,还可以拿他到广场上去玩呢。我继续说。对呀。要是真的买了的话,你到广场上去玩,还可以叫几个朋友一起来玩呢?
他说对呀,我就叫谁谁谁谁谁谁跟我一起去,他们肯定也没有见过这个玩具。我就顺着说,噢他们也没有见过这个玩具啊,他们为什么没有买这个玩具呢,完全不假思索的说,因为他们没看见啊,他们要是见到了肯定也想买的。我就问他,那你觉得他们爸爸妈妈会给他们买吗?儿子愣了一下,想了想,还是很诚实的回答说,不会的。然后还没有等我说话呢,他就自己说了。算了。
我还是不买这个玩具了吧。大家看是不是很神奇?照理说,你让孩子想象我有了这个玩具之后要干什么,应该让他更想要这个玩具啊。为什么他反而变得讲道理了呢?
这就是因为想象首先要激发大脑的理性功能。
理解我现在有一个任务,分析这个任务,然后想象深沉,如果爸爸真的给我买了玩具之后,那种各种可能场景,然后呢大脑有切换注意力,用理性来对这些场景进行判断,是不是符合逻辑?所以你不要小看孩子的想象,好像很简单,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但其实呢在他的大脑里发生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本来他的大脑是被情绪劫持了,全是生气啊难过啊这些负面情绪,你让他一想象,他就先后动用了理智想象,然后又切换回理智,那他很快就会从情绪的绑架中走出来了。
第二呢我们这是顺其自然的一个想象练习,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注意力全在那个玩具上,你顺着他让他想象有了玩具之后会怎么样,这不会引起他的反感,让他更生气,而是会很自然的跟着你的引导走。
第三,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想象练习,孩子的大脑除了在理性和想象之间来回切换外,还在跟情绪频繁互动,这就比一般的想象练习更加能促进大脑的整合。
所以大家在其他的场景里也可以试试用这个方法,孩子不想上学的时候不要一味的逼着他去,或者跟他讲道理,你可以顺着他说,唉要是真的不用去上学就好喽。
那你会干什么呢?
孩子想在幼儿园里表演,老师却没挑中他,你也可以这样安慰他,唉要是你真的被挑中就好了,你会怎么做呢?因为我们想象一件事情的时候,大脑感觉就跟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似的,所以有很好的安慰效果,而且大脑的注意力转移了,孩子就从负面情绪大爆发里面解脱出来了,同时他还锻炼了想象力,这就是一举三得呀,是不是很简单?这就是把育儿中的烦恼转变成成长的机会。
2)问题多,好奇心强。
有家长朋友就跟我抱怨说,孩子问题太多了,又不敢让他别忘了,怕挫伤他的好奇心。可是他一路打破砂锅问到底,到底该怎么对付呢?我也有体会。
比如前几天我儿子问我,爸爸世界上什么动物最厉害?我说那要看在哪了?在陆地上是老虎最厉害,在海洋里是普京最厉害,结果这个问题又引来三个问题,她连珠炮似地又问,虎鲸跟老虎是什么关系?它比鲨鱼还厉害吗?它是好的还是坏的?你看这下我还敢回答吗?就怕回答了这3个问题,又引来9个问题,更不用说有些问题我也回答不出来。所以怪不得有人说孩子还需要培养好奇心,不压制就行了,他们的好奇心已经够强了。
市面上常见的培养好奇心的方法,也是首先强调不要压制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对孩子的问题不耐烦,然后提供更多的新鲜刺激,给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等等。这些当然也很好。
不过从育儿科学的角度看,我们的家长朋友必须要知道,好奇心的特点不仅仅是强烈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求知的动机。
比如孩子为了应付,就不是真正的好奇心,而只是出于外在动机去收集信息。这个目的达到之后,他反而就可能失去好奇心了。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对求知这个过程本身感兴趣,让他们觉得探索未来世界是件很酷很好玩的事。
至于这个事情本身是什么呢?
倒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样我们就不用再烦恼孩子问题多了,不让他问是打压好奇心,鼓励他问我又对付不过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不但不用烦恼,而且还应该高兴。好,又有一个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机会了。比如我儿子上次问我的三个问题,我就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因为现在关键已经不是这些问题了,而是要让孩子喜欢问问题这个过程。
个问题,虎鲸跟老虎有什么关系?很简单。我知道答案,而且里面没什么奥秘,所以我就直接的告诉他,普京跟老虎没有什么关系,是因为他在大海里最厉害,所以大家叫他叫虎鲸,就跟陆地上的老虎一样,谁都打不过,这可以立刻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但对于第二个问题,虎鲸比鲨鱼还厉害吗?我也不知道。但没关系,我首先就跟孩子承认了,这个爸爸也不知道,你不用担心就会损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因为这是在给他传递一个信息,哪怕是爸爸妈妈这么厉害的人,也有很多东西不知道,而且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样他将来就不会担心别人笑话他好奇,你这个都不知道,以至于他会不懂装懂,或者有问题也不去找答案,那就是损害他的好奇心了。当然接下来我就要鼓励孩子去找答案,我拿出手机给他,让他输入虎鲸鲨鱼,自己找答案,果然一搜就搜出来了。
是虎鲸更厉害,而且网上居然还有一个虎鲸攻击鲨鱼的视频,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特别喜欢。后来他们幼儿园有一次小朋友画图说话的节目,他还画了虎鲸吃鲨鱼的故事给大家讲,所以对于那些你也不懂的问题,正好鼓励孩子自己去找答案,这样他不仅会对知识点印象更深,更重要的是它会从这个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后就会更喜欢遇到问题,自己去找答案了。
但还有一类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比如我儿子的第三个问题,虎鲸是好的还是坏的?正好是一个不仅提升他的好奇心,也是锻炼他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好机会。我干脆就把这个问题扔回给了他自己。你觉得虎鲸是好的还是坏的?他想了想说他有点坏,但也不算太坏,因为他吃的是鲨鱼,不过他也吃海豹。海报挺好的。
我就说这个问题好难,要不我们找一本关于虎鲸的书来看看,儿子一听特兴奋,我们当时就上网找到一本叫虎鲸家族传奇的绘本,买回来两个人一起读,读完之后儿子就明白了,不能说普京坏,他吃其他动物也是为了自己一家子的生存和繁衍。当然我儿子也才6岁,我没有必要跟他再深入探讨好坏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问题越难回答,可能就是越宝贵的机会,让我们可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所以孩子问题多是个正常的好现象,我们正好可以利用他自己的问题来培养他的好奇心。
很多家长有个误区,以为培养好奇心就是鼓励孩子问问题,但其实只是 步,因为问问题的目的去思考和找答案,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让他发现自己有思考和找答案的能力,然后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如果你能够让孩子喜欢上探索未知世界,我们今天介绍的三种回答方法,你都可以灵活使用。比如说如果你知道答案,也不一定就要直接告诉他,也可以讨论,启发他自己思索出答案,或者你不知道答案的,也不一定就要上网查,也可以跟他先讨论讨论看看。比如我儿子问我的问题,古今跟鲨鱼哪个更厉害?我其实是先跟他讨论了一下,我说我不知道,我感觉这两个好像都挺厉害的,就像狮子和老虎,你觉得哪个更厉害呢?我们讨论了一会儿才上网去查的,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觉得问问题好好玩,
问出一个问题,然后我自己又找到答案,实在是太酷了,这才是培养好奇心的正确姿势。
3)毅力是热爱和坚持的结合。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的兴趣班才上了一半就不想上了,每次送他去都是磨磨蹭蹭,实在磨不过去就又哭又闹,我也不忍心再逼他了,可是不逼他又怕太溺爱了,以后没有毅力怎么办?家长面临这样的困境,其实是因为误解了毅力,以为毅力就等于咬牙坚持,但其实毅力是热爱和坚持的结合。
世界上研究毅力的权威是美国心理学家AngelaDouglas,他今年刚出了一本新书,题目就叫毅力,副标题是热爱和坚持的力量。里面讲到他的很多研究,都是发现毅力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
但是你看它的副标题,热爱和坚持的力量,是把热爱放在了坚持的前面,而且因为他自己就是华裔,对中国文化很了解,他认为对于中国和美国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毅力方面侧重点应该不一样。
美国父母要更多的注意让孩子坚持,可对于中国父母热爱更重要了。
一味的强调坚持 不是真正的毅力,没有热爱做支撑,谁都不能长久坚持下去。
因为我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那么我知道一些清华北大的学生情况,不少学生在高中时候非常努力,非常有毅力,最终考上了清华北大。
结果进入大学之后,忽然就不努力了。为什么?有的是遇到挫折,本来总是全班 的,现在却怎么考也考不过人家,就干脆自暴自弃了。
还有的是觉得我都已经考上清华北大了,我很成功了,就松懈了。为什么这些孩子会在中学的时候很努力,到了大学反而放弃。如果你跟他们细聊,就会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在高中的时候是被逼着学习的,并不是真的热爱学习本身,因此他们没有内在动机坚持,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或者外界压力消失了,他们就放弃了。就像Angela说的,你要在一件事情上真正有毅力,首先你要热爱它,然后才是坚持。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热爱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兴趣,让孩子自己喜欢这件事情。尤其是幼儿,要暴露在不同的各种刺激之下,让他有充分的自由度去尝试去犯错,去选择,慢慢的发现自己的兴趣。当然兴趣一旦确立之后,孩子已经在这条路上努力很久了,父母也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坚持了,不能让他们说放弃就放弃。
这个分界点在哪里呢?关键就是看这个兴趣,是不是孩子一开始自己选择的,如果不是他选的,那么他上了一半,发现不感兴趣,就可以放弃,你不需要在这个时候逼他,以为一放弃他就没有毅力了。
这个时候反而是在保护它的义理。因为如果他习惯于被逼着努力的话,将来有一天你没办法逼他了,他还会努力吗?
但如果这个兴趣班是他自己选的,你只需要逼他了。因为孩子有一个特点,对什么活动都容易感兴趣,但遇到挫折也特别容易放弃。如果这个时候你逼他一下,帮他度过了难关,他会对自己更有信心,觉得自己在这个方面很不错,就会对他更加感兴趣了。
我对我儿子就是采取的简单原则,5岁以前我允许他中途放弃兴趣班,因为那个时候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理性判断力,我也看不准他是真的喜欢还是一时冲动。
到了5岁以后,每次报兴趣班,我都会跟他严肃的讨论,这个班至少要上一个学期,要交这么多钱,你要想清楚了,如果真的想上,那就得坚持到底,每堂课都得去。
儿子有时候会跟我讨论一下,那么经过这样的讨论之后,如果儿子仍然是要去,好,我就给大家报上。
然后还跟他签一个合同,把这句话写下来,他签上名贴在家里墙上,如果他下次不想去,对不起,我指着这个合同说你非去不可,原因很简单,你说话得算数,孩子当然不乐意,又是耍赖又是哭闹,但是我坚持这个原则,你答应了我的每堂课都要去,你看这个合同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自己还签了名,你要是不去,说话不算数,你要是说话不算数,爸爸也说话不算数,上回说好的带你去游乐园玩不去了,过生日的时候说好了要给你买的礼物不买了,威胁一般都比较有效,孩子 一般还是乖乖去了。
有意思的是我想各位家长朋友可能也都有过这个体验,孩子去了之后,他其实没那么讨厌这个课,尤其是一旦克服了目前的困难,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之后,他就会更喜欢这个活动了,而且我也不是威胁,而是在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就是在培养毅力的同时,也培养他说话算数的品格了,是一举两得。
当然如果是在上完了这个周期之后,孩子还是不喜欢,那个时候我就允许他放弃了,因为我们的合同已经结束了,他承诺我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下面还应该由他自己来做主。当然这么做有些家长难免会着急,都上完一个学期了,还放弃前面的时间精力还有钱,不就全都浪费了吗?
其实您不用着急,孩子这么东游西逛的选兴趣,可不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有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小时候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运动,什么足球、篮球、游泳、田径全都练过, 才选定一个方向的运动员。在运动生涯的早期,确实没有那些从小就专攻一样的运动员表现好,但是后来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好,最终会超过那些单一的运动员。
这是因为:
,他们会更加喜欢自己精心挑选的这项运动。
第二,他们肯定是试了一圈,发现自己最擅长这项运动,不像那些单一的运动员,早期的优势更多是强化训练出来的。
第三,他们早期的那些看上去是乱选乱练,但其实他们有了更加全面的训练,肌肉发展更全面,而那些单一的运动员就容易受伤,所以我们不用那么着急,就像成年人谈恋爱,不可能说所有的恋爱 都要以婚姻收场,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跟不合适的对象早点分手,总比将来离婚好吧?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一样的,是关乎他一辈子的大事,他早点放弃自己不是真爱的活动或者专业,总比将来大学都上完了,工作都干了好几年,才发现自己不喜欢,然后痛苦的转行好。
所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可不仅仅是逼他努力那么简单,而是首先要发展他的兴趣。
如果是你给他挑的兴趣,那么他不喜欢的时候可以放弃。如果是他自己选的,他就应该负责,你可以在他想放弃的时候逼他一把,说不定就能帮他渡过难关。当然如果此后他还是一直不喜欢,那就再放弃也不迟。
4)专注力
很多家长都有烦恼,我这孩子做什么都不专注,玩手机最专注,一拿起手机就放不下来,怎么办?
大部分家长对这个问题也就是管制强迫或者商量,总之就是想办法不让孩子玩手机,但其实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有的家长甚至直接问我,我也知道孩子玩手机不好,可是不玩手机他玩什么?所以我是采取的一个釜底抽薪的方法,琢磨一下手机为什么这么好玩,然后同样的培养孩子在其他活动中的专注力,让他们在那里也找到足够多的乐趣,这样他就不会再觉得手机是个巨大的诱惑了。
比如上个月我带孩子去打篮球,后来我实在打累了,就跟他说,我们要休息一会儿,要不你来玩玩手机,我儿子竟然说不要我要继续打篮球,为什么?小孩子竟然不想玩手机?这就是因为我在跟他打篮球的时候,使用了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技巧,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切克塞米I总结出来的。
其实很简单,要在活动中注意三点。
,设立明确的目标。
第二,给予及时的反馈。
第三,难度和能力要相匹配。
比如那天我跟儿子玩的是投篮游戏,虽然他才6岁,所谓的投篮只是端马桶一样把球投进去,但是没关系,我们目标很明确,把球投进篮筐里。
第二,及时反馈,一开始他当然投的很糟糕,东倒西歪,经常是篮筐篮板都碰不到,我每一次都会迅速的给他反馈,这个要再用力一点,往左边再来一点,这个不错,差点就进了。这样每次他都能及时调整,后来就不用我提醒了,根据这次球投的怎么样,他自己就知道下一次要怎么改了。
第三,难度和能力相匹配,怎么办呢?我们玩投篮比赛,一开始我让他很多,他投一个算10分,我投一个算一分,一开始还是我 ,但是大概半小时以后我们就旗鼓相当了,再过半小时我就完全不是对手了。他从一开始纯粹碰运气,已经慢慢地进步到10个里面,总能进1个了。这个时候我就出于对他能力的匹配,立刻提高了游戏难度。我把规则改成他近一个仍然是10分,但是我进一个算两分了,就这样。他的能力一进步,我就把难度往前调一点,到 他已经差不多5个里面能进1个了。
那天他 一直打了6个小时,要回家吃饭的时候才结束,他狂热劲可真把我吓了一跳,我可是只有在打电子游戏的时候才这么专注投入。
但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电子游戏能让人这么投入?为什么孩子一玩起手机里的游戏就专注的停不下来?其实道理是一样的,电子游戏也是按照专注三原则设计的,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玩过的游戏,是不是每一关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你上来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干得怎么样,几乎每一个动作你都立刻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每一关都是先易后难,然后过了这一关之后,下一关会更难,这样又不会觉得太难了,我还是放弃,而是不知不觉之间水平越玩越高,当然就越玩越喜欢玩。
所以难怪小朋友们都喜欢玩手机游戏,因为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动不是按这些原则来的,所以没法吸引孩子。其实我孩子也上过篮球兴趣班,教练水平很专业,可是上来就是运球拍球,搞了半天孩子还在糊涂,这个班到底是要干什么吗?
这就是目标不明确,他人又多,1个班10个小孩,所以教练也没法给每个孩子及时的反馈,难度还特别大。根据我的观察,全班只有一个 最壮的孩子,上的还蛮开心的,其他孩子都很有挫折感。结果我儿子上完之后就说我不喜欢打篮球,其实他并不是真的不喜欢打篮球,是兴趣班教篮球的方法,让他反而失去了对篮球的兴趣。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专注的做一件事情,要靠把活动设计的吸引人,不然的话你多严厉的监督都没用。
且不说孩子会哭闹,会拖延,会东张西望,会小动作不断,就算你真的能把它按在那里一个小时一动不动的做这件事情,你怎么知道他脑子里不是在翻江倒海,神游天外,长此以往,他每次一开始做这件事情,就自动进入了走神模式,怎么可能专注?比如孩子喜欢下围棋,但在家里练习的时候也会经常下着下着就不耐烦了,怎么办呢?我一样的是使用专注三原则,因为整个围棋盘太大,计算胜负又太复杂,所以我一开始只跟他在小棋盘的范围里下简单的死活题,这样目标很明确,他对自己每一个子的影响都比较清楚,相当于很及时的反馈,我也会经常跟他讨论每一步棋的得失,这也是在不停的给他反馈,让他调整。
是比较微妙的难度与能力相匹配,怎么样匹配 ?
是难度比他的能力高一点点 。有人把它比喻成跳一跳够得着,所以我跟他下大概先会故意从4盘里面赢他一盘,到三盘里拿一盘,到大家输赢差不多,再到他赢得比较多的时候,我就说好,刚才爸爸只拿出了三分功力给你下,没想到你进步这么快,现在我要拿出4分功利了,然后再按照4盘三盘的模式重来。
当然你不能太死板,总是赢三盘,然后输一盘,而应该是看上去比较随机的输赢。
因为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对于肯定能得到的东西我们不珍惜,对于肯定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也不奢望对那些跳一跳够得着,而且你不知道哪一次才能够得着的东西。我们最着迷。
所以你既要让他感觉到自己能力的提升,同时又觉得能力还不够,现在得到的奖赏还是太随机,他才会继续更加努力的去做这件事。
甚至连大家最头疼的做作业,你都可以用这个原则,我会把做作业设计成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我告诉我儿子就叫专注。他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跟你打*,看看你能在多长时间里完成今天的作业。当然我会事先估计一下他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是仍然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给他定一个稍微有一点难的目标,再用一张表来追踪它的进度。
你今天的专注程度是7,比昨天的6有进步,同时我也会在旁边陪他做作业,不时给些反馈,你做语文很专注,你这次数学有点慢,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孩子专注做作业的习惯。
当然这个方法不像兴趣活动那么容易,因为作业是学校老师布置的,改造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有些作业就是朗读15分钟,还有些作业要求严格符合格式的抄写,追求快反而会出错。不过只要掌握了这个原则,我们至少可以让孩子的作业变得有趣一点,也让他更加专注。
总之我要强调的就是专注是很难靠外界压力强迫出来的,而得靠孩子的内在兴趣。我们应该主动把活动设计的好玩,有明确目标,及时反馈,以及比他能力高一点点的难度,这样他做起来会更专注,能力也提升得更快,能力更强之后,反过来他也就更有兴趣了,这才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最聪明的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