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酒是人类最早学会酿造的酒,水果中的糖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就可以被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发酵产生酒精,早在几万年以前,人类已经会贮存食物,采集贮存的水果,经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产生酒精。
据《蓬拢夜话》中说:“山中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可见,当人类还居住在洞穴之中时,就知道采集野果,自然发酵,酝酿出酒,从而引发出酿制果酒的人类文明活动。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果酒是人类最早发明的酒。树莓酒作为目前酒类市场上的新兴酒类,其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多年前,树莓作为第三代黄金水果,其营养价值可与任何酒类相媲美。在果酒家族中更是独树一帜。
树莓,又称覆盆子。果实为浆果,宝石形,成串成簇,柔嫩多汁,风味独特,具有助阳明目、醒酒止渴、化痰解毒之功效,主治肾虚、醉酒、丹毒等症。叶性微苦,可用于解毒、消肿、敛疮、咽喉肿痛等症。
由于树莓果实不易储存,在6~8月,人们会将未成熟的青色树莓果实摘下,放入沸水中稍浸后,置烈日下晒干,除去果梗杂质,制成药材。还有在其盛果期取熟果放入缸中,加酒曲,做成树莓酒。
中国古代历史对于树莓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最早发现树莓的是年前的东晋著名道教学家葛洪。据说,葛洪因过度操劳,竟得了“夜尿症”的毛病。于是他翻山越岭,尝百草,品野果,以求补益肝肾亏虚的仙道。四月的某一天,葛洪行山间半山腰处,忽然发现带刺的枝头上有许多新生野果,长着手掌般的叶子,结着桑葚一般通红的果子。正是饥渴之际,于是葛洪就摘了些许吃下。觉得这果子味甘性平,酸酸甜甜,可称是天然造物品。出人意料的是,葛洪当天“夜尿症”的状况大大地好转了。翌日,他又去摘那果子吃,几日之后,夜尿症的状况竟不复存在。葛洪大喜,又在附近的百姓中推广试用几番,果然这野果堪称仙品,老年人食之能补益肝肾,成年人食之益肾固精,对肾虚遗尿、小便频数、早泄、女子阴气不足等等均有神奇的作用。于是葛洪便给这个收水缩尿的神秘果赐名“覆盆子”,又因其有手掌般的叶子,故名“掌叶覆盆子”。
因覆盆子(树莓)不易储存,古人将其做成中药或酒服用,以期达到其医药作用,所以,中国的覆盆子酒历史源远流长。
关于覆盆子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宋代,更是与大诗人苏轼颇有渊源。苏东坡著有“覆盆子帖”,帖云:“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这是苏东坡寓居黄州时,托县令杜孟坚之父杜道源为之送与黄岗县北一百多里外的岐亭镇陈季常的,因为陈季常为苏东坡采来了一些覆盆子。
苏东坡对覆盆子尤为钟爱。在黄州时,他写信给好友章质夫,也说到了覆盆子:“药方付徐令去,惟细辨。覆盆子若不真,即无效。前者路傍摘者,此土人谓之插,三四月花,五六月熟,其子酸甜可食,当阴干其子用之。今市人卖者,乃是花鸦莓,九月熟,与《本草》所说不同,不可妄用。想子已寄君猷矣”。这“四五月花,五六月熟”的小果子,便是覆盆子。
众所周知,苏轼是宋代的大诗人、大文豪,但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酿酒师,尤其是药酒酿造。在黄州他制过蜜酒,在汴京制过洞庭春色酒,在定州制过中山松醪,在惠州制作了桂酒,饮之可以抵御瘴毒。在《东坡志林》中,他详细地记下了很多酒的制作过程,对后人酿酒,大有裨益。以他对覆盆子的喜爱,小编猜测必有覆盆子酒传世。
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出上百种病症的主治药,名曰“百病主治药”。其中用酒治病者涉及疾病范围大用法广泛。据《本草纲目》酒制法中记载:“热厥头痛,大黄酒炒三次;虚寒遗尿,覆盆子酒焙末服;食积腹痛,神曲烧红淬酒服;冻疮、漆疮,猪膏化酒多饮;肝虚目汗,松脂酿酒饮”。其中明确提出了覆盆子(树莓)酒可作为主治药用于病症的治疗,并沿用至今已有余年。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也许我们对于覆盆子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但这颗小小的果实其实已经誉满全球。欧美人称其为癌症克星,韩国国家领导人将覆盆子酒奉为国宴用酒,每餐必饮。中国虽享用覆盆子近千年,但很多国人尚不知其独特功效,更不知其已流传近千年的酒文化。
观之色艳如火饮之满口含香
果中之王色如宝石颗颗珍贵享誉全球
树莓果酒低度营养晶莹剔透果香浓郁入口清冽酒体丰富酒中之最贵族优选
流传千年的覆盆子(树莓)文化
树莓先生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