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道地药材的变迁与分布
浙江是全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生态类型多样的“七山一水二分田”地理地貌,造就了中药材资源丰富,全省共有药用资源种,资源总量和道地药材种数均列全国第3位,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浙江中药材采集与栽培历史悠久,明清时代形成了著名的“杭十八”“笕桥十八味”,清代树立了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产道地药材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到近年的“新浙八味”,药材品质上乘,至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浙江道地药材的历史变迁
杭州江干区笕桥镇“笕桥十八味”为玄参、麦门冬(麦冬)、地黄、薄荷、草决明(决明子)、千金子、白芷、白芥子、荆芥、牛蒡子、冬瓜皮、冬瓜子、莱菔子、地骷髅、黄麻子、地鳖虫、僵蚕。后因为新时期笕桥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重大转变,笕桥经济发展从“菜篮子”基地逐渐成为乡镇企业大镇,经济结构的改变,消耗大量土地,使得“笕桥十八味”药材的生长环境和种植面积受到严重影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逐渐发展为后来的“浙八味”。
“浙八味”指浙白术、玄参、延胡索、浙贝母、温郁金、白芍、杭白菊、浙麦冬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是在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且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中药材,是清代以来浙江中药文化的代表,在全国均享有美誉,被历代医家推崇。
为进一步巩固“浙八味”品牌,推进中药产业传承,遴选“新浙八味”,以巩固和扩大浙产中药品牌影响力,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和西红花入选“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同时浙江各地中药材种植主产区均推出自己的优势品种,“磐五味”:杭白芍、浙贝母、延胡索、玄参、白术;“新磐五味”:三叶青、天麻、灵芝、铁皮石斛、玉竹;“衢六味”:衢枳壳、白及、陈皮、猴头菇、白花蛇舌草、黄精;“淳六味”:山茱萸、前胡、覆盆子、重楼、黄精、三叶青等,浙江道地药材产业蓬勃发展。
2、浙产道地药材的分布
目前,浙江省基本形成了以“浙八味”为主的传统道地药材和铁皮石斛、西红花、灵芝等“新浙八味”特色药材两大优势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磐安、东阳、武义、新昌、桐乡、淳安、建德、天台、龙泉、莲都、缙云、海曙、仙居、乐清、瑞安、江山、常山等43个县区的山区和半山区。先后建成磐安浙八味药材市场和淳安临岐中药材特色镇。
“浙八味”地区分布
品种
主要分布地区
浙贝母
磐安新渥镇、双峰镇、冷水镇、仁川乡,缙云、永康和东阳,宁波章水镇、鄞江镇和龙观乡,舟山金塘岛
延胡索
磐安新渥镇、东阳千祥镇和缙云五云镇
白术
磐安、新昌、嵊州、天台、临安
杭白菊
桐乡市石门、凤鸣、乌镇
白芍
磐安、东阳、柯城等地
玄参
磐安大盘山及其周边
温郁金
温州瑞安、乐清、永嘉等地
麦冬
余姚、慈溪、三门等地
在诸多中药材产品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种也有很多,诸如建德三都镇的西红花,常山的衢枳壳和猴头菇,龙泉的灵芝和灵芝孢子粉,瑞安的温郁金,天台的白术和乌药,临岐的白花前胡和覆盆子,磐安的浙贝母和延胡索,宁波章水的浙贝母,桐乡的杭白菊,雁荡山的铁皮石斛,遂昌的菊米等均有地域特色及其产品优势。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