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宝年间,世家子弟昌秋实和文友们出外踏青,看见在小溪里浣纱的村姑,不由得呆住了,挪不动脚步。同伴们发现了异常,纷纷哄笑起来。女子臊红着脸,端起纱急匆匆地走了,昌秋实的目光还盯着女子的背影看,直到女子进入村里不见了。
同伴们纷纷打趣他,昌秋实也不生气,心里却美滋滋的,也没有心思观赏风景了,心里尽是女子的倩影。
过了两天,女子的倩影依然在大脑里挥之不去,昌秋实再也忍不住,独自来到当初遇见女子的小溪边,不断地徘徊。他本想进到村里寻找,却不知道女子住在哪个门户,读书人的身份又让他不敢唐突,因此在小溪边徘徊。
到了下午,昌秋实饥肠辘辘,正准备回去的时候,忽然看见女子端着一盆子衣服出来了,看见昌秋实后,她捂着嘴偷笑。
昌秋实微笑着迎上前,说道:“我还以为看不见你了呢。”女子说:“公子,你还饿着肚子吧,走,去我家,我做饭给你吃。”昌秋实还在犹豫,女子补了一句,“我家父母都不在家,你尽管来吧。”昌秋实这才跟着女子去了她家。
女子名叫青螺,正是二八佳龄,还没有定亲。她在厨房里忙碌了一会儿,端出来一大碗面条,里面埋着两个荷包蛋。
昌秋实狼吞虎咽起来,这是他吃过的最香的面条。吃完后,两人闲话了一阵,昌秋实告辞走了。临走时,青螺说:“秋实哥,有时间再来我家玩,我给你做好吃的。”昌秋实看着青螺说:“我明天就来。”青螺羞红了脸。
第二天上午,昌秋实果然又来找青螺了。两人你看我有情,我看你有意,昌秋实挑破了中间的窗户纸,两人成了恋人。青螺担心地说:“秋实哥,我和你门不当户不对,恐怕修不成正果。”
昌秋实说:“没关系,我回去后就恳求爷爷,爷爷最喜欢我了,应该会答应的。”昌秋实的爷爷是告老还乡的参军,在家里教导孙子读书。昌秋实的父亲在外地做官,母亲带着女儿跟着去了,留昌秋实在家里陪伴爷爷,他的一切,都可以由爷爷做主。像婚配这种大事,只要爷爷答应了,父母就不会有异议。
到了家里,爷爷正在佛龛前打坐,昌秋实迫不及待地把他和青螺之间的恋情讲了,恳请爷爷做主,答应他曲青螺为妻。
昌参军摇着头说:“世家子弟,岂能娶村姑为妻呢?我的同僚有一个孙女,和你年纪相当,我正打算修书一封,为你说合。”
昌秋实说:“爷爷哪,我喜欢青螺姑娘,非她不娶。”昌参军笑着说:“你要是喜欢,等结婚后,可以纳她为妾啊,像我们这种人家,男人一妻多妾很正常。”昌秋实却说:“我不想委屈青螺姑娘,想娶她为正妻。”
无奈爷爷就是不答应,昌秋实坐在旁边不住地歪缠。昌参军被纠缠得不耐烦了,指着佛像说:“要娶青螺为妻也行,除非佛眼里流出泪来。”
佛眼里怎么可能流出泪来呢?昌秋实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第二天,昌秋实把此事对青螺讲了,两人唯有相对叹息。
过了一会儿,青螺说:“我想起来了,高山上住着一位高人,听说能腾云驾雾,善断阴阳,无所不能,你去找他,看看有没有办法。”
昌秋实当即答应下来,上了高山。高人童颜鹤发,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他笑呵呵的说:“腾云驾雾,善断阴阳,都是传说,我没有那么神。不过,让佛眼流泪,这个很容易。”他让昌秋实附耳过来,如此这般一说,昌秋实高兴而去。
过了几天,就是初一。每个月的初一,昌参军都会把佛像摆在院子里,烧香叩头诵经。香案摆好后,昌秋实跪在佛像前烧纸,边烧纸,边大声祷告说:“佛祖啊,你要保佑我和青螺姑娘结成夫妻啊。”
他大把大把地烧着纸钱,火苗窜起老高。爷爷说:“你放慢一点烧,盛夏炎热,不要一下子烧的那么多。”昌秋实笑着说:“爷爷,心诚则灵,我多烧纸,佛祖会保佑我和青螺结成夫妻的。”
昌参军摇摇头,不在管他。这时,昌秋实指着佛像,高声喊道:“爷爷,快看,佛像流泪了,哈哈哈,佛祖同意我和青螺姑娘的婚事了。”昌参军一看,佛像的眼里,果然滴落下一滴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慢慢地滑落。他当即跪下叩头,说道:“佛祖显灵了,乞求佛祖保佑我家安康,福寿绵长,财源广进。”
到了晚上,昌参军给儿子修书一封,大意是佛祖显灵,保佑昌秋实和青螺姑娘结成良缘,询问儿子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昌秋实的父亲回书,但凭老父亲做主。昌参军就派人到青螺家里下聘,定下了婚事。第二年春上,昌秋实的母亲带着女儿回来探亲,给昌秋实完了婚。
洞房花烛夜,青螺喜滋滋地说:“感谢佛祖保佑,让我俩喜结良缘。”昌秋实笑着说:“应该感谢高山上的那一位高人,他的主意非常绝妙。”
原来,昌秋实依照高人之言,采集了一点松树油脂,悄悄地涂抹在佛像的眼睛里。盛夏之下,火势大,油脂经不住炙烤,融化后流了下来,与泪水一般无二。
青螺捂嘴笑了起来,说道:“高人之所以高,不是什么神奇之术,而是见多识广,脑子好使啊。”昌秋实笑着说:“这件事,一定要保密下去。”青螺点点头,把身子靠进了昌秋实的怀里。
其实,生活里有许多小智慧。世上没有所谓的高人,只有高明的办法和高超的智慧。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
欢迎大家长按点赞三秒一圈三连,你的支持,就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源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