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根据地的地雷战发展历程与晋察冀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电影《地雷战》中的英雄村庄赵家庄,其原型就是位于胶东半岛海阳县盆子山区的赵疃村。抗战期间,以赵疃、文山后、小滩、小纪、叶家、栾家、夼里等村庄为代表的海阳民兵,积极运用地雷等自制武器,全面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以弱胜强、以土败洋,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年之后,作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范例,这里先后接待过阿尔巴尼亚、巴勒斯坦、罗马尼亚、坦桑尼亚、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参观学习,因此具有比阜平等晋察冀边区地雷战模范县更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不过,山东根据地最先尝试地雷战的并非海阳,而是距其不远的平度县大泽山。年7、8月间,八路军山东纵队一举消灭国民党顽固派沈官忱部,解放了大泽山区。同年9月,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大田村成立,西海军分区司令部、西海行署也随之进驻,大泽山成为平(度)招(远)莱(阳)掖(县)抗日根据地中心。日寇为包围、“蚕食”根据地,在大泽山周边先后建立起20多个据点,经常进山“扫荡”。为保卫根据地,在西海武委会主任傅健吾、副主任王瀛洲领导下,建立了由高家、韭园、南台、北台和所里头5个村庄组成的高家民兵联防。高家村石匠高方和从放炮采石中受到启发,在响石壁凿孔设置了第一个石雷,由于是用装有黑火药的苇管点火,无法精确控制引爆时机,未能发挥作用。民兵们并不气馁,参考农村打獾的地枪结构,改为拉火点放,又将固定凿孔设雷改为用石块打孔装药,方便布设,几经改进终于研制成功拉发石雷,随后又发展出绊雷、踏雷等品种。年秋,高家联防民兵首次使用石雷在高家村西北河滩内布下雷阵,炸死炸伤前来“扫荡”的日伪军50余人,取得首战胜利。年冬,日寇纠集余人再次“进剿”大泽山区,在不到1平方公里范围内接连踏响石雷30余处,伤亡70余人。年10月,平度、掖县之敌余人再次开展拉网“扫荡”,当地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在韭园、高家两村布雷,炸死来犯之敌多人。平度县古庙村与日军大田据点隔河相望,该村民兵沿河埋下多颗地雷,迫使敌人始终未敢过河进犯。
大泽山是山东根据地率先开展地雷战的地区,图为一手持枪、一手抱雷的大泽山民兵“铜墙铁壁”雕塑
大泽山以东的海阳县是胶东区党委、行署机关驻地,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海(阳)莱(阳)边区,西边是敌伪控制的烟(台)青(岛)公路,西南有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部,是敌我顽三方接触的最前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更好地保卫自己、打击敌人,年春,海阳县武委会主任栾晋阶前往大泽山韭园、北台村,参加西海武委会举办的为期2个月的地雷训练班,学会了制作和埋设石雷的技术,并且在敌伪奔袭大泽山时参加了实战演练。同年5月16日,海阳县武委会在小纪区沙埠前村召开各区武委会主任会,会上栾晋阶介绍了大泽山民兵利用地雷杀伤敌人的经验,提出在全县开展地雷战的初步方案,并由栾晋阶和参谋杨兆龙现场传授埋雷的基本方法,还向各区下发了部分铁壳地雷。会后各区武委会接着召开各村民兵负责人会议,介绍造雷和埋雷方法,将地雷下发给敌人频繁骚扰的重点村庄试用。在学习推广阶段,栾晋阶四处奔走,指导各村民兵。5月30日,瑞宇村民兵副队长于凤鸣将下发的地雷埋在公路上,炸死炸伤行村据点出来抢小麦的5名日伪军,栾晋阶得知后,立即将其写成经验材料,广为散发。不久,小滩村民兵孙纯帆等人将领来的1颗地雷布设成夹子雷,埋在行村据点敌人修桥工地上,并故意留下痕迹,次日敌人发现后,在搬开石块排雷时触发夹子,炸死1名伪军。赵疃、文山后等村也相继传来了地雷实战成功的好消息。起初,地雷战只在邻近敌人据点的几个村庄开展,后逐步覆盖全县。海阳民兵在实践中看到了地雷的效果,开始争先恐后学习造雷、埋雷技术,并在随后数十年中与地雷战结下了不解之缘。
海阳地雷战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该县赵疃乡、行村镇相邻的一小块地区,相继涌现了闻名全国的3位著名民兵英雄。赵疃村的赵守福(电影《地雷战》中赵虎原型之一),他与民兵队长赵同伦等人认真研究布设方法,年8月20日,他们埋设在枣埠顶的两颗地雷成功爆炸,毙伤伪军5名。赵守福等人还针对敌人用探雷器探雷、在可疑之处划圈、强迫群众在前踏雷等招数,针对性地开发了“子母雷”、“头发丝雷”、“延期自发雷”、“长藤雷”等30多个新雷种,研究出“真假雷田”、“主动诱敌”、“送雷上门”等新战法,破解了敌人阴谋,大量杀伤了日伪有生力量。文山后村的于化虎(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的另一原型)和同村民兵李树梓一道,首战野虎岭,两颗铁雷全部炸响,炸死敌人7人。他们不等不靠,自行制造大量石雷,仅在一次战斗中,就使用70余颗石雷炸死炸伤敌人17人,在全县掀起了大造石雷的热潮,铁、石雷并用,使地雷战威力倍增。在作战方式上,于化虎等人率先采取“飞行爆炸”的方式,利用民兵熟悉地形、道路的优势,在敌人行进方向上迅速埋雷、挂弦,克服了传统方式中地雷被动待敌的缺点,出敌不意,屡获成功。行村镇小滩村则有一位16岁的女神枪手孙玉敏(电影《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之一),2颗雷毙敌4人,带动全村40多名妇女学会埋雷,并将麻雀战与地雷战相结合,袭扰杀伤日伪军,多次取得战果,在年春夏“反扫荡”斗争中,她和同村民兵与敌人连续周旋天,杀敌17名。
傅健吾(~年)时任西海武委会主任,后任胶东行署武委会副主任、武装处副处长及渤海军区人武部部长、人武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年撰写我军最早的民兵专著《民兵战法二十种》,对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进行了科学总结
高家民兵联防在大泽山区最早研制和应用石雷。图为在高家民兵联防遗址建立的大泽山抗战纪念馆
进入年,不甘心失败的日寇垂死挣扎,一方面收缩战线,固守海陆交通干线据点,一方面拼凑兵力,对盆子山区进行疯狂“扫荡”。海阳民兵适时改变战法,利用地雷封锁敌人据点,破袭敌人交通线,同时配合主力部队,在山区大摆“地雷宴”,迫使敌人无法抢粮,也不能久驻。赵守福、于化虎等人设计了对付汽车的“钉子雷”,专炸通过青威公路运粮的敌人车队。敌人见公路不通,便改从何家以南的海岸线运粮,孙藻训、孙玉敏等人又研制了装在葫芦里的“水雷”,布设在青威公路与港流渡口相邻处,7颗雷炸倒趟水搬运物资的敌人13名。仅赵疃、文山后和小滩村,从当年5月10日至6月17日,就先后炸响地雷颗,可查实的敌人伤亡数量达人,3个村均成为“胶东模范爆炸村”。7月下旬,海阳县委、县武装部在高家庄召开全县民兵英雄模范大会,号召广大民兵对敌展开主动进攻,“把鬼子赶出盆子山区”。会后,地雷战迅速推进到敌据点周边及内部,民兵们还划分范围,由某村或某几个村包炸某个据点或哪一片山头,一时间处处皆雷、时时爆响,日伪军进退两难、无法安生,不得不龟缩到县城等几个主要据点中去。
大泽山民兵自制的石雷
大泽山民兵使用的铁壳地雷
随着战绩不断增加,海阳地雷战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许世友在其回忆录《在胶东反“扫荡”的岁月里》中指出,“海阳的民兵以地雷战闻名于整个胶东”。为扩大地雷应用范围,在胶东军区指挥下,~年期间,先后从海阳民兵中挑选赵守福、于化虎、于凤鸣、赵同伦、栾恒月等60多名“爆炸大王”和技术能手,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并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地雷战骨干。年10月,于化虎率5名队员,到烟(台)潍(县)线开展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一带,教会多名民兵埋雷技术,在蓬莱城一次埋雷20余颗,毙伤日伪军28人。年1月,胶东武委会派于凤鸣率4人爆炸组,再赴蓬莱执行任务,10天内教授部队、民兵多人次,并布雷封锁敌大辛店据点,致敌伤亡40多人,受到胶东武委会的通令嘉奖。同年5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率赵炳昆等5名队员,组成“胶东远征爆炸队”,赴胶济铁路沿线蓝村一带,配合西海独立团作战,同部队一起试验用“地雷加炸药”方式,先后3次破坏敌人铁轨,致使敌人铁路运输长期中断。
大泽山民兵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雷
右一为海阳地雷战的创始人——栾晋阶(~年),曾任海阳县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科长,年去东北后,曾任旅大市副市长等职
创造海阳地雷战首个杀敌纪录的于凤鸣,海阳县行村镇瑞宇村人,年担任村民兵副队长,年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炸大王”称号,年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
在整个抗战期间,海阳民兵共单独或配合主力作战余次,毙伤俘敌余名,缴获各种武器余件,涌现出县级以上英雄模范多名,其中包括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3位全国民兵英雄,赵同伦、纪中胜、陈桂香等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民兵模范,11名胶东爆炸大王,海阳县先后被授予“民兵工作模范县”、“战斗模范县”等光荣称号。在其带动下,地雷战在整个山东根据地持续发扬光大,沂南、黄县等地相继成为新的群众性爆炸性运动典范。年1月29日,山东下发《关于民兵冬整的补充指示》,仍着重强调冬整练武要“以爆破技术为主”。到抗战胜利时,整个山东民兵数量超过50万人,占根据地民兵总数的1/4,拥有长短枪8.5万支,地雷成为民兵最重要的装备。山东根据地的地雷战,不仅为地方抗战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根据地的斗争,在中国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阳县涌现了闻名全国的3位著名民兵英雄,自左至右分别是赵守福、于化虎、孙玉敏
赵疃村民兵使用的石雷、铁雷及打造石雷所用的工具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各根据地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继续发展壮大民兵队伍,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运用抗战期间积累的地雷战等行之有效的经验战法,奋起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和解放区,在边区建立纵横联防的封锁防线,开展“爆炸联防”,深入敌后破坏敌铁路、公路及通讯设施,阻击杀伤进攻蚕食之敌正规军、保安团,消灭和限制还乡团、伪自卫队等地主武装。在解放战争中,广大根据地民兵通过战争实践检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地雷的使用战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抗战期间业已成熟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主要战法,普遍从互不联合的单独进行,发展到各种战法互相融合,地雷、步枪、手榴弹、土炮等各种武器互相配合,创造了综合完整的村落地道防御战法,然后由被动防御到积极防御,再进一步演变为“围困打碉”、“联村扭击”等主动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攻战法。特别是随着战争模式从游击战转为运动战再发展到攻坚战,民兵配合部队作战的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部分民兵组成脱产民兵连和远征队,跟随野战部队行动,把地雷战也带到了正面战场上,在破交、阻击、伏击以及消耗疲惫敌人方面,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海阳民兵创新创造了众多的地雷品种及战法战术
胶东武委会编印的《爆炸大王》书籍,对传播地雷战经验起到了很大作用
胶东行政公署、军区授予民兵英雄赵守福及其爆炸队的“海阳赵守福一号爆炸队”奖旗
晋察冀边区在民兵日常教育训练中,将埋雷与射击、投弹并列,作为民兵军事训练的“三大技术”之一,同时更加注意地雷战技术干部和骨干爆炸手的培养。特别是冀中分区号召以新乐县“边区爆炸英雄”李混子为模范,广泛开展“李混子运动”,鼓励广大民兵钻研创新地雷品种和战法,到年2月,全区42%的村庄有了“李混子爆炸组”,培养出名爆炸能手和10个有突出战绩的爆炸组,极大推动了“爆炸联防”和“破交战”的深入开展。年10月,冀晋、冀中两个分区的民兵综合运用地雷战和村落战,节节阻击国民党第三军罗历戎部,为我主力兵团由保北赶到方顺桥以南争取时间。定县武装部部长于殿武带领赵村、内化两区组织的名民兵,沿着新乐大桥到唐河大桥之间10多公里的公路,埋下多颗地雷,同时还挖出数倍于此的假雷坑,增加敌人排雷的难度,使敌人在19日一天只前进了12km,确保到20日我军顺利完成战役合围,取得清风店战役的全面胜利。年10月,在阻击国民党傅作义部偷袭西柏坡的战斗中,冀中、北岳两区民兵划出交通线附近若干重点地区,分别布雷~颗,两地之间再埋设50~颗,并组织了飞行爆炸组,随时活动在敌人队伍前后两端,两区在阻击作战中先后炸响地雷多颗,杀伤敌人近人,炸毁汽车9辆,同时缴获大车54辆及一些物资。
年“八一”节纪念会上的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右一)。许世友对胶东地区地雷战的开展十分关心,于化虎、纪中胜等民兵英雄的名字都是他亲自改的
~年,海阳民兵“爆炸大王”和技术能手多次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并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地雷战骨干
山东抗日根据地年春夏季攻势图,地雷战亦在这一时期发展至巅峰
陈桂香是海阳县小纪镇纪家店村人,《地雷战》中玉兰原型之一,19岁担任村妇女自卫队中队长,以土枪75步距离3发2中、熟练掌握7种地雷布设方法,赢得全联防冬整考核第一名,多次被评为“练兵模范”和“支前模范”,年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图为解放初陈桂香(右)与记者合影
赵同伦、陈桂香在英模表彰大会上获奖的步、马枪
海阳为民兵编写的《民兵整训歌》,歌词中明确提出整训目的是学好“爆炸(地雷)、投扔(手榴弹)、射击(步枪)”三大技术
冀中分区以“边区爆炸英雄”李混子为模范,广泛开展“李混子运动”,推动地雷战进一步开展
清风店战役期间,民兵积极破击保北铁路,阻止国民党军队沿铁路线机动
“高金飞行爆炸神枪射击大队”领导者高运成(左)、金维三(右)解放后再次重逢
年秋,国民党军进攻山东后,赵守福在《大众报》上发表题为《用地雷来回答蒋介石的内战》文章,号召大家用地雷战来保卫解放区,并亲自带领12名民兵爆炸模范,赴滨北一带游击作战,培训地方爆炸手,因战绩显著,赵守福获评特等功,爆炸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同年11月,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沿烟潍公路向胶东进攻,掖南县调集全县民兵爆炸能手,配合西海独立1团阻击敌人,在沙河镇附近的公路上及镇内埋雷88颗,炸死炸伤敌人多人,振奋了军民必胜信心。年7月、9月,海阳县小纪区民兵在纪中胜、纪常胜带领下,两次组成民兵爆炸营,随主力赴胶济铁路沿线开展地雷战。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山东根据地以鲁南、鲁中、鲁西等地区为代表的民兵,一方面配合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积极运用地雷阻击迟滞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一方面发扬“远征爆炸”传统,主动深入敌后,打击和扰乱敌人,牵制敌人兵力,有力配合主力作战。特别是鲁中军区沂南县高运成、金维三率领名民兵组成的“高金飞行爆炸神枪射击大队”,以冷枪和地雷相结合,转战淄博、临沂一带,杀伤大量敌人,在风雪中坚守六昼夜,守卫东泇河大桥,确保鲁南战役初期我军顺利北撤,并在敌第一快速纵队到达前及时炸毁桥梁,为彻底消灭敌整编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起到关键性作用,战后高运成和“高金大队”分别荣立个人、集体一等功。
晋察冀边区率先开办各级爆炸人员训练班,通过口授、观摩和实地试验等方式,大批培训地雷战骨干,推动群众性爆炸运动开展。图为连环画《爆炸英雄李混子》画面
(本文发表于《轻兵器》年第10期,